-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胆有识,卓然一家——清代医家余霖及其学术思想
廖果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100700
【摘要】余霖约生于1725年(雍正三年乙巳),卒年在1794年后。其祖籍或出生地为
常州。而余氏本人约幼年时期即移居桐城。余氏熟谙疫证原委,久经临床,其治疫胆识非凡。
他始终以清热解毒的经验方清瘟败毒饮化裁,且剂量特重,可谓卓然一家。余霖著有《疫疹
一得》,其学术思想及成就,是他长期勤奋精研,理论联系实践的总结,也是其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的结果,不仅在当时对温疫病的辨证施治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温病学派的形成也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余霖:《疫疹一得》
余霖,字师愚,清代著名医学家。因受刘河问、吴又可的温热学说影响,对温疫学的
源流进行了探讨,指出疫证是邪热在胃,治宜清热解毒。不可表散与攻下。其所倡导“非石
膏不足以治热疫”之说,丰富和发展了疫证治法。临证主张重用石膏,并自创用治外感热病
重症、气血双清之名方清瘟败毒饮,使疫证的治疗别开生面。临证30年,经验丰富,疗效
卓著,名扬医林。著有《疫疹一得》2卷(1794),着重论述疫证证治,为一部辨治温疫病的
重要专著。
l生平考略
余霖的生卒年,目前学界笼统指为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公元1723~1795年)人。
笔者注意到,撰于公元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甲寅)的《疫疹一得》“蔡曾源序”中,
明确提到余氏“今年且将七十矣”1,据此推算,余霖约生于1725年(雍正三年乙巳)。其
卒年当在1794年后,具体仍待考。
余霖里籍目前学界有分歧,主要说法有两种:一说常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桐城(今
安徽桐城)人。按《疫疹一得·自序》及各卷前题辞,余氏均自称为“桐溪人”。遍查《中
国历史地图集》,“桐溪”向为浙江钱塘江中游一段的代称,与江苏与安徽均无涉,不知是否
另为史籍不载的区域性小地名?考《疫疹一得》诸序,与余霖亲有交往者均视其为桐城人,
如桐城人张若滓2在序末自署为余氏“同乡”,且与余氏为姻亲;与余氏为忘年交、有20余
年交谊的蔡曾源在序文中亦称余氏为桐城人.尤需注意的是,桐城人吴贻泳3在序文中曾回
忆道。当年他应童子试时。是与余霖一起赴郡城的,并在客邸促膝谈心,这至少证明余霖的
青少年时期即已在桐城度过。这些为余书作序者均为当时的朝廷权贵,行事谨严,所言定然
不虚。但持余霖为常州人者亦有明确证据,即道光八年戊子(1828)庄锦在《疫疹一得》刊
行时,在所作序中称余霖为“乡前辈”,而序末庄氏自署为毗陵入,查毗陵为今江苏常州的
古称,这就意味着庄氏视余霖为常州人。要解决上述的诸种矛盾,比较合理的推论是,余霖
的祖籍或出生地为常州,而余氏本人约幼年时期即移居桐城。
余霖少习儒,博览群籍,然屡试不第,遂弃儒攻医,博览医书。余氏所处的18世纪,
是疫病在中国较为流行的时代。有资料显示,在1700~1800的百年间,约有近四十场疫病
在中国各地流行。4乾隆二十九年(1764).余霖旅居今河南开封一带,其父偶染时疫。为
’清·余霖.‘疫疹一得·蔡曾源序》.道光八年戊子(1828)七月新刊,延庆堂庄宅藏板
2张若淬:字圣泉,又字寿雪。安徽桐城人,张廷玉第七子.贡生.官工部侍郎、兵部尚书、刑部尚书.
3吴贻泳(1734~1805):字惠连,号种芝.安徽桐城人。乾隆五十八年癸丑会元.官吏部主事.
‘【美]w.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杨玉龄译.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1998:342—361
群医所误治,以致不救。余氏奔丧回里,查看医方,总不外治伤寒汗、吐、下三法,因抱
恨不已,思治疫证的有效之法并将公之於世,以释隐憾。此后,即侧重于疫证的研究,熟
研本草,并参合五运六气之说,“而后恍然有悟,独于疫疹一门,神而明之,实能辟前人之
所未见未闻者。川在《疫疹一得·自序》中余氏曾回忆道,当他读到本草书中有关石膏性
寒,大清胃热;味淡而薄,能表肌热:体沉而降,能泄实热的论述时,顿时恍然大悟,领会
到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遂用石膏重剂试治温疫,取得良效。乾隆三十三年(1768)桐城疫
证流行,他临证每每投石膏重剂亦获显效。临证三十年间,余霖对石膏的应用无不得心应手,
后并创制以石膏为主药的治疫名方清瘟败毒饮,屡起疫病中之危难重证。
余霖约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客居北京行医。乾隆四十九年(1784)余氏友人吴贻
咏至京,见是时余氏医名已大盛,其车马仆从甚盛,自王公以下达官贵人无不降身相延。乾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