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众传媒的文化建构_80后_媒介形象演变与传播.pdf

大众传媒的文化建构_80后_媒介形象演变与传播.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媒介批评 大众传媒的文化建构 ——“80后”媒介形象演变与传播 □ 蔡 骐 廖 婕 世纪末以来,“80 后”作为一个社会热点 一般而言,公众对 80 后最早的印象源自一群 20名词闯入了公众的认知视野。这是一个 顶着少年成名的“作家”光环的年轻人。他们从 拥有 2.8 亿人口的庞大群体① ,截至目前,他们中 当时风靡全国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 年龄最大的是 30 岁,才刚刚步入而立之年。过去 其在公开场合的行为言论,包括创作的青春文学 的十年中,围绕这一群体所引发的争议声不绝于 作品,都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一时间成为 耳,其形象成为大众传媒关注的焦点,并在传播 大众追捧的新宠。在陆续涌现的 80 后作家中,韩寒、 过程中呈现出“好”、“坏”两种极端。以 2008 年 郭敬明、春树、张悦然等人有着居高不下的媒体 为界,80 后的媒介形象由“堕落的一代”向“希 关注度。然而很大程度上,媒体关注的并非他们在 望的一代”嬗变,这一突兀的逆转,让人不得不 文学创作领域取得的成绩或突破,而是其作为 80 质疑在大众传媒所塑造的各种 80 后形象中,到底 后一代的代表,在与 50 后、60 后、70 后等代际人 孰是孰非、孰真孰假? 80 后媒介形象的传播又究 群相比较时,展示出的“标新立异”的一面。其中, 竟遵循着怎样的逻辑和规则? 韩寒的叛逆、春树的张扬、郭敬明的顾影自怜…… 虽然只是这些 80 后作家身上某处性格特征的小小 一、80 后负面形象引发代际危机 碎片,但是却在大众传媒的反复挖掘、深化甚至 “80 后”概念缘起于“70 年代以后”概念的 夸大之下,替代主体本身成为了公众的认知对象。 提出。“70 年代以后”是文学评论界于 20 世纪 90 在传播的过程中,大众传媒不断以“代际” 年代提出的一个专用文学术语。在它之后,“50后”、 为切分点,通过特殊和极端事例,向公众展现 80 “60 后”等术语相继得到承认,但还没有哪一个 后作家形象与传统作家形象之间的区别,促使公 能像“80 后”一样,在学界、社会、大众中产生 众通过比较两个对立面而形成对 80 后这一新新群 那么大的影响。② 中国“十年一代”的社会划分在 体的看法。2005 年 1 月,《十少年作家批判书》一 80 后这里达到了一个峰值状态,几乎所有人都参 书出版。韩寒、郭敬明、李傻傻、张悦然等 10 位 与到了关于 80 后一代的讨论中来。而这一方面归 当红的 80 后作家挨个被批,作品语言犀利,让人 因于 80 后所诞生的时代恰好处于历史的分水岭, 过目难忘。其中一篇点评春树的文章写道,“配上 使得该群体被烙上了特殊的、引人关注的时代气 艳俗的封面,拿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华大地 质 ;另一方面,则是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将 80 上换银子,之后还打入国际市场,在商业的奴役下, 后的媒介形象植入人心,让更多的人注意并接纳 乐此不疲地练着文学的摊”。 ③在文学领域内引起 了这个概念的存在。 了极大的反响,也带动起人们对 80 后的商业化写 44 2010.08 媒介批评 作行为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缺陷的关注。

文档评论(0)

gujf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