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原根与本土的互融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中的
文化审美趋向
翟 红
一、新马华文文学的历史文化之根
新马华文文学的诞生、变化和发展,与中国人移居到当地的历史密切相关。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两国分治之前,原为一家,过去常被人们称为“南洋“或
“大马”。远在郑和下西洋时,在当地就留下了许多中外文化交流印记。随着
对外贸易的发展,有不少中国人移居海外。鸦片战争以后,移居海外的中国人
逐渐增多,尤其是闽粤沿海一带,每年都有大批破产之民离乡背井,到南洋谋
生,在当地形成独特华人社会。然而,那时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的华人,绝大
多数是贫苦农民,在国外旅居,干的也是最底层的体力劳动,没有从事华文文
学活动的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人历史性的南移,使得新马这片蕉风椰
雨的土地在不经意间成了华文报业的摇篮。新、马华文报业有180年的历史,
从1815年创刊的第一家华文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宗教报章时代,到1880
年至1919年为止的以《光华日报》等政论性报章为主流报章的时代,1920年
至1941年商业报章崛起的时代,再到之后经历抗日时期、争取独立。
华人开始将所在地视为祖国到完全融入这片土地的年代,对于新马华人社
会来说,报章是文化传承的根源,连同华文教育和华人社团,成为新马华人社
会的三大支柱。新马华文报纸扮演着~种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角色,并在倡导
新马华文文学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新马华文文学作品的出现,则是在华文报
纸创办之后。早期刊登在华文报纸上的华文作品,都是旧体诗词和文言小说,
数量不多。新马华文文学的生成,是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当时,新加
坡的《新国民日报》(1919年)是较早刊登具有新思想、新精神的白话文作品
的华文报纸。
新马华文报纸对于新马华文文学的诞生起着积极的催生作用,为华文作品
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可见,新马华文文学孕育于特定的环境与时空,但是根连
113
着中华文化这棵老树,它与中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19世纪末到1919
年新文学运动之前,马来亚文坛主要流行的是旧体诗、旧小说、古文。如当时
的天南新报》上登载了不少邱菽园、丘逢甲等人的诗作。邱菽园在各报刊发
表了许多诗作后来陆续结集成书,如五百石洞天挥尘》、《菽园赘谈》、挥鏖
拾遗》等。在1901年在上海出版的《挥鏖拾遗》中邱菽园云说;“近四五年中,
余所识能诗之士,流寓星洲中,先后凡数十辈,固南洋荒服历来未有之盛也。”
Ill文中并举出当时的著名“能诗之士”就有:李季琛、张骧、邓家骧、王勋、
王恩翔、黄遵宪、梁启超、梁炳光、康祖诒、康有为、林烘荪、徐亮诠、黎树
勋、胡汉民等人。从中可以窥见当时马来亚文坛旧体诗创作的活跃状态。邱菽
园曾被誉为“南侨诗宗”,一生创作丰硕。他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
数不胜数。其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有诗词、笔记、点评、唱和、论文、掌故等
等。邱菽园是移居南洋、耕耘本土文坛的先驱者之一。
稍晚于邱菽园南下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则大多都接受了中国五四新文化
运动、狂飙突进摧枯拉朽之洗礼。因为战乱,他们或避难或宣传抗战或二者兼
而有之,被迫暂时南下。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他们以改造社会、宣传
民族团结、宣传抗战为主题的白话文学为新马华文文坛拉开了新文学的序幕。
涌动于文坛的创作主潮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无论是报章文学副刊的编者还是
作者都非常关注当时文坛与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改变社会现实,介绍新文
化,1923年9月6日《南洋商报》创设了副刊《新生活》。20年代中期新加坡
《叻报》副刊《星光》的编者段南奎在决定该刊的走向时,认为当时“南洋的
社会是沉沦的、静止的、麻木不仁的、半身不遂的病社会”, “思想界闭塞得
不能再闭塞了。消极的、消闲的、乐天的、复古的、不健全的、提倡迷信的、
迷恋骸骨的思想,弥漫在号称维持社会理想之火花的知识阶级之人群中”,因
此要通过这份刊物,“本着批判的态度,来重新估定南洋的一切的价值”。12l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人民群情激奋,南洋华人社会也高度沸腾。《新国民
日报》副刊《新野》的编者表示:“马来亚的事情,是中国事情的一部分,正
如它是世界事情的一部分一样。换句话说。今日中国及世界所进行的那一场反
法西斯的伟大斗争,已渗进马来亚富饶的土地里面及勤苦的人民心中,而使他
不复旧观了。”新马的华文作家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