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辨证与辨病的思考.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象看本质,而不被假象所迷惑,另方面可以采用有关检查手段,将其所获得的临床资 料,为中医辨证服务,增强病情资料的可靠性。如B超见胸腔有液暗区,可提示饮停胸 胁:B超若见卵巢体积增大数倍,呈椭圆或圆形,壁薄光滑,液暗区清晰,内部无回声, 比较符合“痰湿”的表现特征15I。病人有四肢不温的症状未发现,或虽已发现且知其为“肢 厥”,却不按胸腹作为对比,便不知其对辨证结论所造成的影响,若肢厥而胸腹灼热者, 为“热深厥深”的真热假寒证;肢厥身凉则属典型的阳虚证候;头晕、面赤、口渴而肢凉、 小便清长者,则有可能是虚阳浮越的“戴阳证”。 参考文献 1.海霞.朱文锋教授谈证素辨证新体系Ⅲ.中国中医药报.2004—4-5,5 2.扬维益,王天芳,陈家旭,等.关于中医证的概念及其定义的思考哪.中医杂志.1996,37(6): 370 3.会议秘书组整理.全国病名与证候规范研讨会述要【J】.中国医药学撬1990;5(6):3 4.朱文锋.中医诊断学【Ⅳq.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5.黄碧群.卵巢囊肿中医辨证分型与B超观测关系分析唧.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8): 37 关于中医辨证与辨病的思考 扬薇余皓 (湖南中医药大学410007) 辨证论治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更是中医药学中临床医学的灵魂,是总的指 导思想。从中医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看,辨证的概念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某一代 人单独的认识成果,它实际标志着我国往昔医学工作者和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和创造 性的思维劳动,在成书最早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约103 个“病名”,而无“证”的记述,但已孕育“证”的胚芽,在《内经》时代,书中在诊断学虽 仍沿用“病”的概念,但已开始向辨证诊断方向过渡,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 九条”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治诸胜复,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温者清之……”,即较好地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汉·张仲景在《内经》的 基础上更有所发展,明确提出“观其脉证,知犯问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精神,随着 辨证理论的发展,证作为一个特有的诊断学概念己逐步定形。同时,在伤寒六经辨证之 后,后世又发展了各种辨证方法,如经络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痰浊食瘀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辨证的理论, 在临床实践中指导着中医治疗的实施。 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从症状和体 76 征入手,通过分析、综合,辨别其属于何“证”,并以此作为治疗的依据。辨证是施治的 前提和依据;施治是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如果同一疾病出现不同的“证”,治疗也就 不同,例如痢疾,有属湿热或虚寒等不同的“证”,治疗时就不可能运用同一治法,这就 称为同病异治,如果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证,治疗也就可以相同。例如脱肛、子宫下 垂等为不同的病,但同是中气下陷证,就可采用同一方法进行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由此可见,中医运用辨证施治规律不在于病的异同,而在于“证”的区别,相同的证,有 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治法不同。这种针对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方 法去解决的指导思想,是辨证施治的精髓,也是中医学的特色所在。但是,近年来在中 医现代化(包括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临床研究中,传统“证”概念的实际运用遇到了困 难。 首先是“证”概念的完善和规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证概念的规范、证命名的规范、 证诊断标准的规范。由于存在上述问题,故中医中竟有十人辨证,因思考角度、辨证方 法的差异,对同一疾病“症、证”主观程度认识的不同,带来十个不同的辨证结论,严重 干扰了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即使辨证结论一致,其辨证命名也可五花}kfl,如脾气不足、 脾不健运、脾运失健、中州不运、中气不足等,莫衷一是,使辨证结论捉摸不定,从而 使辨证意义大打折扣。 其次是辨证并非中医指导治疗的唯一指征,辨证只是部分地提示了疾病的本质,只 有把处于不同阶段的“病”与“证”相结合,才能深刻地把握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 质,从而给予有效的治疗。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在于认识疾病时多一个揭示疾病本 质的手段和方法,但并非认识疾病的唯一指征和全部,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注意“辨 病”和“辨证”的结合。 辨病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则:即有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