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物气成气时机对成藏控制作用研究
帅燕华, 张水昌, 赵文智, 苏爱国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在地质剖面上,生物气生成是有机质在浅层或浅表层普遍要经历的一个过程(Hunt ,1979)。正如热
成因气评价中,强调只有那些形成时机与圈闭相匹配的部分才是有效部分一样,生气时机对生物气成藏聚
集更是具有决定意义。如果生物气主生气期出现在浅表层,集中在近地表数十公分~数米的范围,由于缺
乏必要的封盖条件生物气极容易散失成为无效部分;如果生成时机相对较晚,能够延缓到一定深度,与一
定储集及封盖条件相匹配,才有可能聚集成藏;深度越大生物气聚集保存的机会越大。
与热成因气不同,生物气的生气时机主要取决于沉积环境及背景条件。通过对世界生物气藏分析认为,
世界生物气可归纳为:1.永冻带低温抑制型。这种类型的气藏规模大,储量丰富。主要位于维度相对较高
的地区,具有年平均气温低和较厚的永冻层。永冻层不但可限制有机质在浅表的迅速消耗;更为关键的是
可作为良好盖层,把漫长地质时期形成的生物气保存起来;2.温带~冷温带的山-盆耦合型。地域上处于温
带~冷温带区的新生代造山带边缘的构造盆地,为生物气的富集提供了绝佳的组合条件。此背景下的生物
气藏规模大小不一,但是是我国寻找大型生物气藏的主要方向:除柴达木以外,以准格尔、塔里木、吐哈、
河套等盆地最为有利;3.浅海大陆架三角洲区域。大型河流入海三角洲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该类
型由于海洋低温的抑制作用,基本不受地表温度的限制,从维度上看,分布极为广泛,是世界生物气资源
大规模被发现的主要依靠;4.浅表甜点型。范围广,主要位于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埋藏相对较浅,多
在100米以内,储量规模小,可用于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
因此,生物气生气时机的主要衡量标志在于可转化有机质大量被消耗的程度。生物气是微生物厌氧降
解有机质的结果,因此,有利于生物气形成的层位不但要从环境上适宜微生物的生存,同时须含有一定丰
度的可供微生物利用的可转化有机质含量。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的要求包括温度、压力、pH 、Eh、
矿化度等,生物学家对之已经做过非常出色的研究(Rice,1993 )。而对地质盆地内可转化有机质的赋存规
律目前还没有过比较系统的研究,本文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及地质实例初步总结为:可转化有机质消耗速率
随着埋藏深度增加而降低,这也就意味着在埋藏之初,可转化有机质被降解速率非常高,可快速被消耗殆
尽;相反沉积之初如果存在强烈的抑制微生物生存的因素,如低地温、高盐度等条件,则微生物的活动在
浅表被抑制,有机质被大量保存下来,随着埋深增加,抑制因素解除,微生物开始在地质体内大量繁殖,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比较在浅表层的降解速率,有机质可被降解的速率相对降低了许多,这是为什么有
抑制因素存在的地区,生物气生成深度延续范围较宽广(深)的重要原因。一旦埋藏深度较大,具有好的
盖层和保存条件,则就形成了大气藏。而对于大多数地区,生物气形成阶段集中在浅表层,随着埋深增加,
很难在较深部位继续形成大规模的生物气。因此,已经孕育过大量微生物的层位由于营养物质的贫瘠而难
以在继续深埋过程中仍然能够维持大量微生物的生存。这和广泛存在的次生生物气现象并不矛盾。因为次
生生物气形成过程中的营养物质来源更多是由于干酪根在埋藏之后,受热力作用,裂解或发生结构重组过
程中,重新产生了一些容易为微生物利用的物质,当地下水携带微生物入侵后,为微生物利用转化为生物
气,这是该类天然气被称为次生(后生)生物气的原因(Shurr,2002 )。
参考文献
Hunt J M. 1979. Petroleum Geochemistry and Geology. San Francisco: Freeman W H and Company.
Rice D. Biogenic gas: controls, habitats, and resource potential The future of energy gases / Howell, David. éd; Wiese, Katryn. éd; Fanelli, Michael. éd; Zink,
Laura. éd; Cole, Frances. éd (U. S. Geological SurveyProfessional paper, 1570) .Washington: U. S. Geological survey, 199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国家电网无计划作业整改措施.docx VIP
- 中医养生:情志养生.pptx VIP
- pets口语历年真题大全.doc VIP
- 2024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docx VIP
- 2025年江苏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医学检验技术)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docx VIP
- 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PPT课件模板.pptx VIP
- XX风电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指导手册精品完整版.docx
- 中建《房屋建筑工程创建精品导则》宣贯培训会、学习资料(1).pdf VIP
- 数据确权授权的流程与技术规范.pdf VIP
- 金蝶云星空考试认证题库(精华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