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与脑CT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与脑CT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与脑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3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资料及CT检查资料。结果:病变分布于豆状核13例(36.11%),丘脑内囊后肢7例(19.44%),苍白球6例(16.67%),尾状核头部6例(16.67%),豆状核尾状核联合病变2例(5.56%),丘脑内囊后肢苍白球联合病变2例(5.56%)。脑萎缩30例(83.33%),脑室扩大28例(77.78%)。脑基底节区见双侧对称性低密度影24例(66.67%)。脑白质脱髓鞘6例(16.67%),脑干低密度影3例(8.33%),小脑齿状核低密度影3例(8.33%)。结论:CT诊断肝豆状核变性均有显著的阳性征象,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CT;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W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多系统损害疾病,其遗传缺陷位于染色体13的长链上。临床诊断以往以肝病、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查阳性、眼角膜Kayser-Fleischer(K-F)环阳性、家族遗传史确诊,本病首发症状复杂,早期易出现误诊、漏诊[1]。本研究通过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资料及CT征象,旨在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36例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5~47岁,平均年龄(14.58±4.29)岁,其中2例为父子。临床主要为进行性加重书写震颤、张口流涎、吐字不清、饮水呛咳、共济失调、肌强直、精神改变等,病程4个月~4年,平均(10.32±3.29)个月。   1.2临床表现:   25例有神经症状,包括舞蹈征、手足徐动、扭转痉挛、共济失调、步态不稳、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阳性、肌张力怎搞、静止性震颤等;10例有精神症状,包括: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下降、情绪不稳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5例智力下降,13例有肝硬化,2例偏侧肢体无力,6例肝、肾、胃肠道等症状。实验室检查:19例血钙降低,8例碱性磷酸酶升高,13例血清铜氧化酶活力下降,10例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下降,16例尿铜含量增高。眼科裂隙灯检查:26例见眼角膜(K-F)环。   1.3CT检查方法:   使用德国西门SOMATOMSensation16层螺旋CT扫描仪,Wizard后处理工作站,软件版本VA-70;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基线平行于OM线,行轴位螺旋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s,准值1.5mm;图像重建层厚9mm,层距9mm,对可疑区域行4.5mm薄层重建。   2结果   2.1CT扫描病变部位:   主要分布于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其中豆状核13例(36.11%),丘脑内囊后肢7例(19.44%),苍白球6例(16.67%),尾状核头部6例(16.67%),豆状核尾状核联合病变2例(5.56%),丘脑内囊后肢苍白球联合病变2例(5.56%)。   2.2CT扫描征象:   36例患者,脑萎缩30例(83.33%),脑室扩大28例(77.78%)。脑基底节区见双侧对称性低密度影24例(66.67%),边界欠清楚。其中丘脑内囊后肢、内侧苍白球、中脑及尾状核头部为稍低均匀密度影;豆状核内密度不均匀,表现为外侧壳核低密度影。脑白质脱髓鞘6例(16.67%),脑干低密度影3例(8.33%),小脑齿状核低密度影3例(8.33%)。   3讨论   肝豆状核变性是较罕见的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国外发病率约1/20万,而在普通人群中有1/400~1/500为本病携带者[2]。患者血清铜升高,组织内铜大量沉积,刺激组织细胞变性,以肝、脑组织损害为主。组织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进而出现核碎裂、核溶解等病理改变,致细胞坏死液化。脑基底节区组织中神经核团神经细胞对铜刺激敏感,以壳核最明显,其次为苍白球、尾状核头部,丘脑、脑干、小脑也是主要受累区。病变部位由于神经细胞变性出现坏死、软化、液化,甚至形成空洞[3]。铜沉积是以血液循环的方式到达受累组织,并有时间先后顺序,因而软化灶呈双侧对称性,且形态基本相同的低密度影,由于壳核受累最为明显,密度最低,边界清楚。本病多发于儿童、青少年期,无性别偏向,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肢体震颤、肌强直、构音障碍等锥体外系神经症状,随病变程度加重出现精神症状、智力低下等,脑外最易受累部位为肝脏,本组有13例查肝脏B超、CT见肝硬化。CT扫描主要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的形态相同的低密度影或稍低密度影,双侧对称性白质脱髓鞘,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脑萎缩征象[4,5]。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均经脑CT扫描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眼科裂

文档评论(0)

过河的卒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