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宝应县老城区的保护与利用.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宝应县老城区的保护与利用   [摘 要]位于江苏中部的宝应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其老城区至今仍保持着明清至民国时期县城的建设格局与风貌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本文在探讨宝应老城区的“独有特色”、“自然与人文价值”、“留存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初步设想。   [关键词]宝应县;老城区;保护;利用   宝应是苏中大地上著名的古县邑,有着2200多年的建县史,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镶嵌在大运河畔上的一颗明珠。位于宝应县城的安宜古镇,古称“白田”,地处水路交通要道,汉代为一村庄,古邗沟漕运改通西线,经过白田,至隋代已发展成为集镇。唐武德四年(621)安宜县治所迁入白田。唐上元三年(762),僧尼真如于境内获“八宝”献于朝廷,时适逢“安史之乱”平息,唐王朝谓此为得宝之应,遂改年号为“宝应”,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安宜城即为宝应城。从唐武德四年至今1300多年,宝应城先后设立过州、军、府、县,历来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1]。宝应城垣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原为土城,元至正十年(1350),土城以砖包之,城垣呈椭圆形,东西长1400米,南北长1600米。明清时,屡建屡毁,至民国拆除城楼,放矮城墙。建国初,断垣残壁均全部拆除[2]。如今在城南和北门外原水产公司均有城墙遗迹和散落的墙砖。悠悠岁月流过这片土地,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人文资源。   一、宝应老城区的历史文化价值   1.老城特色   宝应地处平原,无名山大川,有湖荡河网;无悬崖飞瀑,有小桥流水。自古以来,名胜皆借水设景,或垒土为山,或傍山筑园,或渔村荻港,或田园农舍,自具特色。   宝应老城区基本保持明清时期形成的建设格局。街巷深处古朴凝重、体现老城核心价值的四合院建筑群20多座,百余座青砖黛瓦、精雕细刻的古民居星罗棋布;县南街、朱家巷、中大街等30余条老街巷,依稀呈现着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街区的历代风采;近十里的城市河萦回盘绕,不同神韵的各座桥梁,仍然展现着宝应老城的典雅亮色。   以北门外大街――北大街、中大街――南大街为主要轴线向两边发散的历史街区,仍保持着宝应明清至民国初期县城的风貌特征,是老城区传统特色的重要体现。街区内传统民居建筑、公共建筑及遗址众多,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老城区的主要特色可归纳为:   (1)“小”:传统建筑、街巷空间以及公共空间节点尺度小,给人以亲切宜人的感受。老城区面积约为1.17平方公里;内部河道总长约3.2公里,平均宽度为2―3米;传统风貌街巷平均宽度1.2―2.5米。   (2)“水”:历史街区西临京杭运河,宋泾河在城内穿越。城市河不仅承载了老城繁荣的历史,还将继续见证当地居民的生活。   (3)“灰”:街区内历史建筑以青瓦和青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形成了历史街区灰色基调和宁静氛围[3]。   2.自然环境   (1)京杭运河   大运河临城段南至宝应船闸,北至大兴洞,全长5.58公里。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邑人柏从桂倡筑西河堤。成化十四年(1478),始建东河堤。建国后,运河几经修整,1969年宝应船闸建成,1986年宝应运河大桥建成,1999年运河二桥建成。运河临城段设置人渡3处,汽渡2处,沿线装卸码头、仓库、货栈林立,昔日的运河如今成为具有航运、灌溉、防洪、排涝等综合功能的黄金水道。宝应临城段运河,呈曲线之势,富有韵律,堤岸树木密布,浓郁苍翠,风光优美。   (2)老城区水系   老城区的城市河古称宋泾河,原为汉末广陵太守陈登所凿夹耶渠。隋末至明初的700多年中,宋泾河一直是宝应老城中的漕运要道,南由津湖穿入城内,北出白马湖。至元末明初,运河改道城西,宋泾河成为城市河,河面宽阔,河水南由跃龙关、北由北门外水闸流入,环绕市区,形成了城市河水系,最后向东出利涉关流入望直港。明代中期,宋泾河两岸有许多商铺,河上除有“二桥”(即唐初大将尉迟恭所建孝仙桥和广惠桥)外,又建有学宫前的迎秀桥,学宫西侧的爱莲桥、多子桥、仓桥,中大街南侧的广济桥,原县政府东北侧的水门桥及西侧的玉带桥等。明代后期,因重建城墙,北门外水闸被堵塞,城市河水仅由跃龙闸注入,水源不足,河面逐渐淤浅、狭窄,桥梁也由大变小。城市河流进宝应县内环绕新老城区长达10余公里,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河水系格局。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县政府逐步投入数千万元资金,对部分河道进行整治,并保护河道上的桥梁10余座。   3.人文环境   (1)文物古迹   在县政府2000年重新核定公布的32处县级文保单位中,老城区中就占有19处。其中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已升为省级文保单位,学宫正在申报省级文保单位,所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均已挂牌保护。另外还有毛家当铺、杜家大院等一批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等待着进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