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装修仿古热是“伪文化”
一位业内人士调侃,现在的城市装修和装饰,不翻到老祖宗的黄历上誓不罢休。蔓延于各地的拆旧仿古热已经到了收不住的地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不下于40座城市欲斥巨资重建古城,如开封千亿元重造汴梁城、昆明220亿元再建古滇王国等等,似乎只有仿古才能体现民族文化的传承。
真是这样吗?越“古”的建筑和住宅越有“文化”?我看未必,某种意义上拆旧仿古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古建筑最大的破坏。如以保护建筑的历史文脉作为评价立场:一切拆旧仿古的再装修、再装饰手段,都是一种“伪文化”、“亚文化”。这种所谓的“不破不立”,暴露了我国建筑文化对传承概念的不准确、不正确理解。
况且这种“拆旧仿古”比“拆旧建新”有更大迷惑力。只是换了一种手段,把那些积淀了N年的文化底蕴,绕了个弯子进行改头换面而已。本刊认为,这种名义保护、实则破坏的再装修、再装饰行为可以休矣!
理由是,这种有意偷换概念的方法,为那些大拆大建的城市和地方找了一个新的开脱理由,在这种隐蔽的背后,已经有一片片历史街区变得面目全非,一栋栋传统民居变得不伦不类,仿建出的那些复古商业街、那些老民居,已经造成了城市文化的流失,已经造成了历史文脉的割裂,更让城市逐渐失去记忆,最终形成“千城一面”、千街一条“的庸俗场景。
我们不反对古建筑在保护前提下的修缮、修复,但强烈反对过度仿古所形成的那一片片“伪文化”、“亚文化”。变相的古城重建、重装热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君不见利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典型案例无处不在;利用文化遗产刺激旅游的千篇一律无处不在。
如今天你抢“李白”,明天他争“杜甫”,连“潘金莲”、“西门庆”都不放过。在文化建设成为“五位一体”重要一环的今天,那些违背历史事实、盲目跟风策划的“伪文化”、“亚文化”,不但无法推动文化自觉自信,反而会给新文化建设甚至生态建设拖后腿、带来新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力阶段,如何真正保护文化名城古镇、如何保护历史街区和村落,并与城市形成协调发展,是城市开发建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新市民不反对城市旧貌换新颜,但这种“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要建立在科学规范和文化担当上,而不是一味的拆旧仿古,破坏了城市的发展内在。
真正要在城市发展中把古建筑保护下来,需要对文化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不是浮在水面上的文化包装。令人警惕的是,现在的古城重建大多数为城市变迁的重大项目,动辄几千亩占地、几百亿元投资,甚至涉及群众大面积、大批次的搬迁。如果一味利用拆旧仿古搞征地、上项目,其后果不仅是那些“假古董”驱逐了“真古董”,还会形成新一轮老百姓反对的“政绩工程”。
只是这些“政绩工程”换了个很好听的文化名头罢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