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视野里的光的影%3a约瑟夫·洛克的摄影艺术的文化底蕴.pdfVIP

人文视野里的光的影%3a约瑟夫·洛克的摄影艺术的文化底蕴.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文视野里的光与影: 约瑟夫·洛克的摄影艺术与文化底蕴 和铹字 光与影所记录的直观而真实的世界有时候是文字所描绘的历 史所无法比拟的。从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植物学家、人类学 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为《国家地理杂志》撰写丁10篇有关中 国西南边疆人文地理的游记文章,其中附录的数百张精美图片尽 现了中国西南边疆雄奇壮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以今天的标准单从技术层面看,洛克的摄影作品也许丝毫没 有什么惊人之处,在表现山JIj地理、民俗风情上洛克的作品风格 平实,只是作一种静止的记录。这也许与植物学家的工作有关, 虽然洛克喜欢在东方的边陲之地摆出西方探险家的派头来,但令 人感到惊奇的是,洛克的这些记录没有“猎奇”的痕迹,却不乏 个人的审美情趣。有这样一幅照片,在一片松林里,空无一人的 林闻草地上,支着一张折叠桌子,桌子上铺着雪白的桌布,桌布 上放着简朴的餐具,紧靠着的是一张空无一人的折叠帆布椅。这 是洛克1922年在丽江附近的一次午餐时所摄。颇有点“空山不 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对于洛克来说,摄影所体现的,不 单是景与物,更处重要的是,他对独特的生活方式的理解与追 求。还有一张这样的照片,在空旷寂静、云雾缭绕的雪山脚下, 入文确野里的光与影:约瑟夫-洛克的摄影艺术与文化底蕴779 远远地有一个骑马者孤独的身影。人物在雄伟的风景中细小得几 乎近似于无,洛克常常自比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这张照片 便是洛克摄影审美趣味倾向的最好脚注。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正 是摄影艺术各流派争奇斗艳之时,摄影技术的发展也同时突飞猛 进。与同时代的摄影家相比,洛克似乎没有在其中占有应有的一 席之地,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国家地理》读者群中的个人魅力。 没有人确切知道洛克何时开始学习摄影。根据有关资料推 测,洛克可能是20年代初为《国家地理》撰写文章时开始接触 摄影。令人惊奇的是,一开始他便得心应手,然后就一发不可收 拾,成为《国家地理》的主要撰稿人之一。然而洛克的学究气与 《国家地理》的大众化始终格格不入,该杂志的编辑认为他的文 章“缺乏想象力,不能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而且随心所欲,毫 无章法,废话连篇,不知所云。”总之就是不会迎合读者的口味, 而且经常得重新改写,绘制的地图也粗枝大叶.颇失专业水准。 洛克曾把阿尼玛卿山和贡嘎山等山误测为世界最高峰而贻笑大 方、为人们所诟病。 倒是该杂志社的助理编辑格雷夫斯说了一句公道话:“洛克 是世界上最好的摄影师之一,是一位成果丰硕的探险家和地理学 者,但同时也是一个最坏脾气的人。”1928年,洛克在木里的贡 噶岭为该杂志摄的彩色照片就有243张,黑白照片有503张,此 外还采集了700件鸟类标本;1929年的贡嘎山之行,他为美国 农业部采集了317种植物,单是杜鹃花一项就有163种,共计 张彩色照片,1800张黑白照片。更为难得的是,洛克大部分的 照片都是在条件艰苦的野外冲洗的,特别是5×7寸的彩色玻璃 板,一是在道路崎岖的山路运输中容易破损,二是制作过程十分 麻烦。先在感光玻璃板上涂上一层染有橙色、绿色和紫色的土豆 淀粉晶粒,图像经过涂色层后与感光乳剂接触。这使曝光时间很 780玉振金声探东巴 长,在程强的日光下拍一张照片,其曝光时间要一秒钟,相机需 要笨重的三角架来固定,玻璃板的彩色片的冲洗对温度控制的要 求很高.今天很难想象洛克当年是如何与他的纳西助手克服种种 困难来做到这一切的:“在森林里把黑色的显影帐篷系在树枝上, 用棉花把溪水过滤后用容器在牲畜的干粪便上点燃加热,把定影 液加热到65摄氏度,助手还得在一旁赶走感光乳剂上的苍蝇”。 1928年8月洛克在给《国家地理》杂志的编辑的信中抱怨:“在 这个季节要晾干这些底片麻烦透了,在潮湿的空气中胶片很快会 长出霉点,底片上常常布满了绿色的霉斑。”洛克在拍摄山川与 河流时,为了得到最好的角度曾不惜一切代价,在探访四川的贡 嘎山时,他常常爬到海拔熬千米的雪山上去取景,这种嗜好一直 有增无减。30年代他曾自己出钱租了一架飞机从昆明到丽江拍 摄雪山,这在当时多少有点惊世骇俗。 “马帮”摄影家洛克博士的生活方式与他的摄影同样令人着 迷。30年代曾在云南与洛克同行过的埃德加·斯诺在一篇文章中 曾经描述洛克初次给人的印象:“他来亚洲已经有好多年了,遇 到过不少奇特而有趣的人。他一肚子装满了奇闻轶事,为人和蔼 可亲,富于卓越的幽默感。因为他对这个国家了解很深,与他交

文档评论(0)

bhl0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