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 家乡礼赞.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题一 家乡礼赞.doc

主题一 家乡礼赞 (一)文化源头 单元提示: 水乡开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将水乡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透过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我们仿佛看到了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生息的艰辛,正是踏着这丰厚的底蕴基石,我们才能如此铿锵有力的奔向灿烂的明天。 1、良渚文明起源 东台市是江苏省境内有名的鱼米之乡。这片广袤的沃野在5000年前就孕育过著名的良渚新石器文化。东台先民们于此拙荆辟莽,自强不息,为华夏文明的繁盛作出了最初的贡献。在洪荒蛮武中拓展出人类智慧的空间。 四时代谢,草木枯荣。西汉初年刘邦的侄子刘濞被封为吴王,立国扬州。广为招募,在苏北沿海一带煮海烧盐。此后历代王朝为了增加盐赋,曾多次动用行政手段,先后从南北各地迁来大批移民,强迫他们在东台沿海一带开辟草莱,熬卤制盐。自西汉以后的二千多年,东台境内发生过几次大的人口变动,越国人口大半迁徙到江淮之间,其中一部分在东台定居。 在悠悠数千年中,东台先后为吴、越、楚属地。其中东晋时期,东台境内曾设置过临海县和建陵县。西溪即古临海县,相传为古县地。据考今东台溱东青蒲一带就是当年建陵县城的遗址。至隋代废除临海县,又将建陵县并归海陵县,从此东台又归属海陵县。 南唐昇元元年即公元九三七年,于海陵县置泰州,海陵监(与县同级)移至东台场,东台之名始见于此。东台也得此地利一跃为淮南盐区的食盐集散地。宋时,东台也称“东亭”,因煎盐亭灶林立,多达亿所,故名。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东台正式建县。县署在东台五铺。域地为四乡九场,分别是时堰、溱潼、南芗、西北四乡和东台、何垛、丁溪(含小海)、草堰(含刘庄)、梁垛、安丰、富安、茶、角斜九场。土地面积为20500万方里,未计入东淤新地。庄舍起初仅从泰州划出490个,后经争议至公元1775年共分出700个庄舍(包括镇)。 1948年东台城解放后,于11月12日,华中行政办事处电令成立东台市,任命顾维汉(如皋市人)为市长,蔡美江(如东县人)为市委书记。东台市委、市政府直属华中一地委、一专署领导,下辖东台、金拱、启平、西溪四个镇,原东台县城区建制撤销。至1949年1月18日,华中行政办事处决定撤销东台市。1987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江苏省撤销东台县,设立东台市(县级),由省直辖,以原东台县的行政区域为东台市的行政区域。东台大地自古人杰地灵,人文渊博,不是一两篇文章能尽言的。走出校门,做一个小小地方史研究专家,为地方史的充实尽一份力量。 时堰位于北纬32°4 3′,东经120°1 0′线上,东距黄海二百余里。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平均年降水量九百至一千毫米,无霜期一百九十五天左右,年平均温度16℃.夏季最高温度3 6℃一3 8℃,冬季最低温度零下5℃一10℃. (实践) 古镇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向爷爷奶奶了解我镇的一些传说,同学间互相交流一下。 3、时堰十景简释 长堤远眺:长堤(杨公堤)即泰东河堤,明御史杨澄所造,站在堤上远望,但见泰东河水清澈,白帆点点,景色优美。 同井春耕:镇左右农田都以九百亩成片,有古井田遗迹。从中可以看出时堰历史悠久。 芦洲飞雪:镇南皆芦苇荡,每到秋天芦花象雪花在空中飘。 蒲岭连云:用菖蒲织成蒲包,用于装盐等物,历史上淮南各盐场装盐所用蒲包都在这里进出,蒲包商聚集,堆货成岭,有“时堰姑娘会做包”的说法。 虹桥锁浪:虹桥在镇西河上,泰东河水至此,在此处被阻。 堰口归帆:泰东河时堰运盐河口,船只往来到时堰停泊,都在此处下帆入港。 西林柳色:镇西南有柳林,春夏间浓萌叠翠,秀色可餐。 南蒲荷香:镇南有荷池,花开时香闻数量,常有游人玩赏。 一湾新月:一湾地名,在镇西北,每月初三,新月如钩。 两水明镜:镇南有东西两条河流,中间隔一小洲,登洲一望,有两水夹明镜之意。 十 景 序 时堰,与“开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咫尺相近。溯其源,固当久矣。 文明流长,可追上古。虽稀有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然岁月悠悠,迭现英才;沧海桑田,景移物换。曾盐运昌隆,商贾兴达,因之名远播耳! 昔有十景,或自然造化,或巧构天成,皆彰显地灵人杰,平添魅力。 今邀大家能工,勒石记之,以为胜事。 岁在丙戊年仲夏。 跋 观夫十景写意,当能领略时堰往昔之风光。 市井之繁兴,田园之意境,民风之淳朴,承载之厚重。委实异于一般。 若“同井春耕”,史推春秋战国,似“堰口归帆”,证见者,沧桑变迁也,又“一湾新月”、“两水明镜”等诸景,几追陶潜笔端之桃花源! 虽往者已矣,然乃有迹能辩,有踪可寻。 勒石寄寓冯氏故居,应是相得益彰。举目今日时堰,新景又何止十处,盛世更添盛景也!美哉时堰,是为跋。 (实践) 千年古镇,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查阅资料,了解古时堰十景和时堰新十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下来。尝试为时堰新十景做出全新的解释。 (二)名

文档评论(0)

shbky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