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陶瓷器足式综述
许绍银许可
足,又称底足,是器物底部支撑器物站立、并平稳接触放置面的部位。认识器足,了解足的发
展、演进的过程,对于文物工作者、拍卖工作者、收藏爱好者来说,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也是识别器
形,为陶瓷器正确命名、鉴定的前提条件。因此,深入研究、探讨古代陶瓷器的足式十分必要。
中国古代陶瓷器的足式到底有多少种?据我们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归纳,至少有90种以上。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古代陶瓷器足的研究,大致有按足的外部形态分类、命名,按足内部形状态分类、
命名,按足的高矮分类、命名和按制作方法、装饰方法命名4种。
一、按足的外部形态分类。有几何形足、象形足和数承足。
1.几何形足,是呈规则的几何图形的器足。有平底足、饼形足、玉璧形足、玉环形足、圈足、双圈
足、二层台圈足、三断开圈足、矩尺足、T形足、内外折角三角形足、锥形足、扁足、板足、柱足、环形
足、珠足、曲足等。平底足,即器物底部接触放置面的部位是平面,或基本是平面。史前时期的罐、
盆、瓮、壶、瓶主要为这种足式,时至今日仍有好多器物是平底足。平底器并不是随着陶器产生而产
生的,它是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比裴李岗、磁山文化更早的文化遗址不见平底器,裴李岗、
磁山文化及其以后的文化遗址才见有平底器。饼形足,又称圆饼式足,六朝至隋及唐代初期的碗、
盘,宋、元时期的瓶、罐,明清景德镇生产的罐、高足杯等都有这种底足,均不施釉,具有较强的时代
特征。各时代的饼形足也不相同,六朝时的饼形足,足径较大,内陷;唐早期的饼形足大而平;宋元
时的饼形足,足径较小,足中心有小圆圈。饼形足又称假圈足,外表看似圈足,实际为圆饼底。玉璧
形足,又称玉璧形底。器物圆形平底中心只挖一内凹小圆,形成宽沿圈足,形似玉璧,唐代中期出
现,流行于中、晚期.延至五代,清代也有制作。唐代多见玉璧底碗,足沿不施釉,内凹小圈有施釉和
不施釉两种。施釉者多见于越窑、邢窑、曲阳窑的产品;清代多为景德镇窑制品。不施釉者,各地窑
场均有烧制。玉环形足,内底中心挖去部分加大。留下足墙呈圆圈形,但圆圈比圈足宽,比玉璧足
窄,形同玉环,故称玉环形足,流行于晚唐至五代时期。圈足,是器物底部接触放置面的部位呈圆圈
形而得名。最早的成形法是器物成形后,再将圈形足接附在器底;陶车发明后,是与器物一起成形,
留下底足,然后再旋削成圈足。因此,圈足也称留足。新石器时代裴李岗、磁山文化已出现了少量
的圈足器,如圈足碗等,马家浜文化已有了圈足豆,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圈足器已常见。瓷
器发明以后,圈足器盛行,已占器足的很大比例。从圈足外壁形状看,有直圈足、外撇形圈足和内收
圈足。直圈足,足外壁笔直,垂直于接触面。外撇形圈足,足跟外撇,与接触面形成一定的角度;这
种外撇圈足中,足稍高些的,也称为金杯足,因古代的金杯多这种足式。外撇圈足的内墙处理,多为
向外斜削,使足壁厚度上下一致。也有内足墙向内斜削,内墙外倾,足跟内撇,剖面呈梯形的;多见
明宣德青花大盘。内收圈足。足外壁向内收敛,并且多数足内墙斜削后平切,剖面形成倒梯形的圈
足,元、明时期的大盘,特别是洪武、宣德、正德、嘉靖时期的菱口折沿盘和侈口浅壁弧形盘常见这种
[作者简介】许绍银.原工作于黑河文管会,加阱年退休;许可,现工作于黑河市爱辉历史陈列馆陈列研究部。
:94·
足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碗、盘等形体较矮的器物以直圈足为多,瓶类等形体较高的器物以外
撇形圈足较多。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窑部分瓶、盘、罐、笔筒等流行一种双圈足,因器物底部圈足中
央有一周凹槽,而形成双圈足,内圈足低于外圈足,外圈足与放置面接触。二层台圈足,圈足基部缩
于器壁,如同置于二层台上,流行于明末经清至民国时期,以康熙时期为多。三断开圈足,即圈足按
三等分断开,有的断开间隔较小,有的断开间隔稍大,流行于清光续朝前后,多见圆形花盆的足式。
也有四断开圈足。除了圆形圈足外,还有方圈足、长方圈足、四方委角圈足、长方委角圈足、六方圈
足、八方圈足、椭圆形圈足、长圆形圈足、鼓形圈足、亚腰圈足、菱形圈足、方胜形圈足、海棠形圈足、
葵花形圈足、菊花形圈足等。方圈足,多为方形器的足式,四方形,围器底一周,故为方圈足;也有扁
瓶(壶)为方圈足者,见清雍正青花石榴纹双绶带耳扁瓶。长方形圈足,多为长方器、扁方瓶、扁方壁
瓶、葫芦式小瓶的足式,各代都有制作,清代最为流行。四方委角形圈足,流行于清至民国时期,以
咸丰朝为多。长方形委角圈足,流行于明清时期,见明万历五彩云龙戏珠纹笔搁(船),光绪青花描
金花卉纹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