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道德涵养论阐微.pdf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际儒学论坛·2008· 儒学道德涵养论阐微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李祥俊 儒学是人伦日用之学,而关于人的内在精神生命的纯化、丰富化、敏锐化、高尚化的道 德涵养论则构成其核心内容与重要特色。道德涵养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它诉诸于内 在的直觉、体验,以主体的自我修养、自我提升为实质内容,而以提高精神境界、成就理想 人格为目的。儒学的道德涵养论对于传统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使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重情感、重自律、重工夫、重君子人格的 独特风貌。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生活日趋平面化,研究儒 学的道德涵养论既有理论意义,更有现实价值。 一、儒学道德涵养论的历史演进 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就凝聚在“仁这个概念中,仁是万善之总目、 道德之源头。但从‘论语》等典籍来看,孔子并不注重为“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侧 重于论述如何“为仁”、“求仁”、“成仁”。“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这种“为仁”之学 重在自省、自律、自为,通过主体自身的道德涵养来提升精神境界、成就理想人格。孔子的 “为仁”之说开启了儒学道德涵养论的先河,不仅颜渊“请事斯语”,它同时也构成了儒学 最核心、最有特色的内容,在历代儒学的传承中不断得到丰富与深化。 孔子之后,在道德涵养论上有重大贡献的首推孟子。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了“侧 隐之心”等“四心”说,明确地把人的道德情感作为人的生存的源初起点,并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提出了“志于仁”、“存心养性”等道德修养方法,尤其是提出了“吾养吾浩然之气”的 思想,“其为气也,至大而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 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必有事焉,而勿 正,心勿忘,勿助长也。一2孟子的养气实际上就是养心。他对人的内在道德修养、提升作出 了精微的自我体验式的描述,确立了儒学道德涵养论的基本模式。 先秦孔孟原始儒学所揭橥的道德涵养论在宋明新儒学中得到了发扬广大,程朱理学、陆 王心学等正统学派正是在这一点上显现出儒学的根本特色,从而既和不注重道德涵养的汉唐 经学儒学面目迥异,同时也和舍离人伦日用、寻求超越现实的佛、道心性涵养论拉开了距离。 程颐、朱熹在为学之道上提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3把认知的路向和情意的路向 作为儒学为学之道的两条根本路径,儒学道德涵养论的特殊性在和认知理性的比较中迸一步 得到凸显。陆王心学在为学之道问题上与程朱理学有所论争,和程朱相对重视下学上达有所 不同,陆王更关注的是道德涵养的形上本原问题,“发明本心”、“致良知”,都是要提倡一种 自上而下的道德涵养之路。而关于本体与工夫关系的论争也伴随心学发展的始末,到了王门 后学,则最终走向了。功夫所至,即是本体”,‘内在精神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道德涵养论 ‘‘论语·颜渊. 2‘孟子·公孙丑上. 3‘二程遗书卷十八. 4黄宗羲:‘明增学案序,. 146 ·国际儒学论坛·2008· 作为儒学的根本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深化。 近现代以来,以认知、理智、理性为特色的西方哲学占据学术界主流地位,以儒学为代 表的中国传统的道德涵养论受到遮敝。作为中国哲学学科奠基者的胡适作《中国哲学史大 纲》,主要是从西方逻辑学和中国传统名学、考据学的视角来展开论述的。冯友兰先生同样 侧重以西释中,无论是他的《中国哲学史》还是新理学》,都强调逻辑分析。但冯友兰先 生在《新原人》中提出“四境界”说,在某种意义上是向传统哲学根本精神的回归,但他当 时谈境界之说仍然是主知、尊理性,“四境界”说奠基于理性的自觉,传统儒学道德涵养论 的意义并未得到阐发。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晚年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冯友兰先生提 出:“如果认识到真正的哲学是理智与直觉的结合,心学与理学的争论亦可以息矣。”1这不 仅是要化解传统的理学、心学之争,同时也是要化解中、西哲学之争,从中可以感受到冯友 兰先生在西学东渐的时代大背景

文档评论(0)

lyxb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