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国北极战略及其外交实践
在
可以预见的未来,北极将会成为地球上第一个由于气候变暖而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地理区域,对环境保护、经济开发、极地科考和国际安全等国际事务影响巨大。北极海冰的持续融化与北冰洋航道,特别是东北航道全线开通的愿景,使得北极地区成为德国新的战略焦点。本文旨在回答如下几个问题:德国北极战略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将会形成怎样的优先顺序和策略选择?德国的北极外交实践将对中国带来何种借鉴经验?
德国在北极地区的战略诉求
北极问题的焦点是北极航道及资源的权益之争,引起各国对北极地区的战略关注,特别是北冰洋沿岸国家纷纷掀起了“蓝色圈地”运动,试图控制北极丰富的海运与自然资源。从挪威海―格陵兰海―北冰洋到太平洋,这条国际战略通道的形成,为德国开展跨洲贸易铺设了一条新的黄金水道。因此,资源开发、北极航道、环境安全、自由科考成为德国北极战略的四大支柱,它们代表了德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核心决策要素,[1]指导着德国的北极外交实践。
第一,北极资源开发为德国提供新的原料产地。北极地区的能源潜力可与中东相媲美,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数据显示:世界未探明油气储量的30%蕴藏在北极地区,此外还有丰富的铜、镍、锌、稀土元素等金属资源。北极冰面的融化,降低了开发该地区自然资源的难度,如今,开发北极资源已成为挪威、加拿大、丹麦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同时也是美国、俄罗斯、欧盟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北极气候变暖为德国的远洋捕捞、冰海航运和矿业开发带来新的机遇。对于德国工业和消费者来说,确保能从北极地区获得长期稳定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极具战略意义。德国一方面通过国际渔业组织来确保北冰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另一方面则鼓励德国企业走进北极,大力发展极地能源开发科技、培训高素质的海事人才,以满足本国参与北极资源开发的战略需要。
第二,通过影响北极环保标准的制定过程来提升德国在北极治理中的话语权。尽管德国对于开采北极资源有着极大的兴趣,但仍需考虑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能否承载相应的环境压力。为此,德国将环境保护作为其北极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掌握北极环境政治话语权来介入北极治理的制度设计过程,以议题设计优势换取合法开发北极资源的身份优势。德国强调各国在北极的经济活动应遵照环境友好型开发的准则,严格执行高水平的环保标准,并倡议建立一个北冰洋环保治理的跨国合作网络。为了进一步树立环保大国的优质形象,德国身体力行地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碳排放和环保标准,并倡议采取预防性措施以消除北冰洋日益严重的石油污染问题,德国的邮轮公司也在大力推动北极观光业的同时,执行着最严格的安全和环保标准。
第三,开发北冰洋航道为德国远洋航运带来新的商机。作为世界第三大海运贸易国,德国高度关注连接亚欧消费市场的北冰洋东北航道,这意味着更短的航行时间,更少的燃料消耗和更低的成本。为了满足未来北极航运对运输船舶的技术要求,德国发挥在建造绿色船舶推进系统、破冰船和尖端海事科技领域的巨大优势,大力研发适合冰海运输的船舶。
为了尽快做好商业化使用北冰洋航道的准备,德国与北冰洋沿岸国家达成了关于使用海事基础设施和提升航运管理效率的一系列合作协议。德国认为设置严格的安全和环保指标是开展北冰洋海运的先决条件,因此有必要定期修订国际海事组织设立的环保和安全准则,并将之平等应用于所有在北冰洋航行的船舶,以最大限度保护北极生态环境。为了确保航行安全,德国积极与北极国家建立技术合作,例如联合投放航标、绘制航海图、建设海空通讯网络、完善北极气候信息库等。此外,德国呼吁加强在北极的海上监督、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调研和海空援救能力,提出国际社会须在北冰洋建立一套灾害预警机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航运安全风险。
第四,积极开展北极科考是德国建立本国北极数据库的重要途径。德国是《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的签署国,具有独立进行北极科考的权力,并且是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成员国。为了提升德国在北极科考领域的影响力,德国大力推行科技外交,通过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IASC)这一北极科研权威机构,支持所有领域的国际北极科考合作,并主办了三届国际北极会议,与丹麦、芬兰、挪威建立了北极科考合作机制。德国努力改善北极科研条件,增强北极生态环境科研成果的实用性与转化率,积极推动符合高环保标准的国际北极科考合作。
德国拥有高度发达的北极科研机构,为开发北极奠定了充足的信息储备。德国的阿尔弗雷德极地和海洋研究所(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for Polar and Marine Research,AWI)和赫姆霍兹极地与海洋研究中心(Helmholtz Centre for Polar and Marin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the game theory" 的汉译法.pdf
- ''百,'口植物名称及原植物考证.pdf
- ''菜园租赁''经营模式调查分析木.pdf
- ''工学结合'模式下园艺高职《 花卉生产技术》 教学改革.pdf
- ''奖出限入" 外贸政策的适变与推新.pdf
- ''杏园探花宴” 探赜.pdf
- ''有诗为证'' 从被批判到被理解.pdf
- " 没有了中国" 20 世纪30 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反思.pdf
- " 十二五" 期间高水平特色高校人事人才工作的瓶颈与突破探析.pdf
- " 五配套" 生态家园模式经济效益评价.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