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的款文書風特質.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張大千的款文書風特質 張大千的款文書風特質 The calligraphic style of the signatures of Chang Dai-Chien 張進勇 Chang Chin-Yung 台灣藝術大學 書畫藝術學系講師 摘要 張大千(1899~1983)其繪畫藝術之成就享譽國際,深受世人所矚目。而其 書法與繪畫,於早期已然形成自我風格。因此,欲研究張大千治藝之過程,對其 書法之風格與特質亦不容忽視。當中尤以早期書風有著參合各家之筆勢,且能汲 古出新,將篆、隸、行、楷、草各體部首或體勢加以整合,使其體勢風格多變。 其將碑學渾厚樸質之氣,參入篆隸戰顫之行筆,再加以貫通山谷筆意,終而形成 獨特風格之「大千書體」。 大千作書無論在字形、布局、墨量上都有其特點。以橫、撇、捺之筆劃伸展, 亦「化線為點」,打破整齊呆板之佈局,在字與字間上下銜接較為緊湊,行距較 寬,其字體時有濃淡,時有粗細大小,行筆疾澀頓挫多帶顫動筆意,體現出其書 法風貌。 本文以民國三十八年(1949)大陸時期之作品款文為重點。此期書風大致 已臻成熟,即「大千書體」。大千在款文上大致皆以行揩為主,本文旨在分析列 舉大千作品款文書法上之風格特質。 【關鍵詞】張大千、書法、款文、書風 165 書畫藝術學刊 第四期 一、前言 張大千(1899~1983)的書法風格亦如其繪畫般多變,實乃得力於早年遍臨 各佳拓碑版。曾熙、李瑞清二師皆為碑學名家,認為魏碑風格質樸而書體多樣, 水平很高,開隋唐楷法之先河。因此大千對碑學所下功夫,乃為其紮立日後書學 之基石。早期書法作品中,主要臨寫的書跡,正書以〈石門銘〉、〈瘞鶴銘〉、〈鄭 文公碑〉等較多,隸書則以〈石門頌〉等體勢為主,經反復臨寫並加以背臨,同 時兼學歷代各名家書跡之所長,融為己有,且能汲古出新,將篆、隸、行、楷、 草各體部首或體勢加以整合,得碑學渾厚樸質之氣,並參入篆隸戰顫之行筆,再 加以貫通山谷筆意,終而形成獨特風格之「大千書體」。 大千對於繪畫與書法均視為同等的重要,且在繪事上尤其注重於書法之題 字,若字寫不好,則影響整個畫面,同時題畫詩須與畫意相合,以表達出作品中 之意境。他對書畫題款論其重要性,云: 「題畫行款,最為重要,字字大小疏密,篆、隸、眞、行,都要和畫 面相配合,至於題詩或跋,發揮畫面未盡的地方,或感慨興懷,和畫 相得益彰,才是名作。」 1 「大小疏密」很顯然是其款文書法行氣的精髓旨要,我們由其作品中亦可清 楚地感知印證。同時,大千對於各種不同字體的特質與應用也相當重視。 大千於批閱弟子臨習篆隸及六朝北碑字課時,曾曰: 「分行必於布白處着力,若祗在一點一劃處求之,則失之遠矣,如不 在虛實二處着眼 ,即得其形似,而神態則不可得矣。」 2 此說明了布白在一幅字中的重要性,應掌握計白當黑、虛實相生的妙用。正 如大千作書以橫、撇、捺之筆畫伸展,打破整齊呆板之佈局,在字與字上下銜接 較緊湊,行距較寬,其字體時有濃淡,時有粗細大小,行筆疾澀頓挫多帶顫動筆 意,體現出其書法風貌。 1 熊念祖主編,《張大千談畫》,119 頁,1975 年6 月,中國藝廊出版社。 2 凌雲超,〈大千居士書法談薈〉,四十一期,20 頁,《大成雜誌》。 166 張大千的款文書風特質 二、書風特質 欲瞭解大千書體風格,由書畫題款中較能窺見其在字形、章法、布局及墨量 上的變化。字形結構上也較常出現一些固定性的習慣寫法,經常借用古體字或偏 旁,結合篆、隸、行、楷、草,演化出獨創之變體風格。 ﹙一﹚、上下相連少見 大千的行書風格,無論在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