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论文集
博采众家之长,而不拘泥于古方而不知变通。秦氏在首章“妇科之特异”中即指出“妇科之专
病有限,而妇科之变化无涯,即妇科虽属专科,不可不明内科之一切方法。今人以为妇科可以
独立,不免如坐井观天、蠡管测海,其所见不广,奚能尽变化之能事乎”_。。更指出医者临诊,
如受“经事前期为热、后期为寒”,“胎前宜凉、产后宜温”之类的固定思维模式的约束,是最
不可取。妇科治病,需依据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方法,从这四方面认识疾病的全貌,从而
理解其特点,掌握其治疗规律。
2.2中医为主,中西医并蓄
此本《妇科学讲义》中,秦氏应用西医妇科学理论论证包括月经、天癸、乳房、骨盆、生
殖器以及胎生学等原理,以西医学为参照,运用近代西医妇科学理论对中医妇科学知识进行研
究,找出两者的共同点来相互佐证,使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更为清楚明了。然后运用中医理论
细致地辩证,再根据中医的诊断、治则处以方药。充分体现了在注重中医传统理论的基础上,
中西医并蓄的思想。
小结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传入,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日益深入,使得中医学无
论在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思路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嬗变,中医教育首当其冲,教育模式、教育观
念、教育内容等一系列的变革,“为现代中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主要是
教材和课程的设置”‘“。《妇科学讲义》不仅体现了秦伯未先生在中医妇科学的学术思想和临床
特点,同时体现了东学西渐下妇科学的中西医理论交融,为民国时期较为完整的中医妇科学教
材,是珍贵的近代中医教育文献资料,有值得现代中医妇科学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王1仁.中国医学院告伞国中医界[J].中医杂志.1927.(25).
[2]秦伯未.筹办经过[J].中国医学院院刊.1928.(1):48.
[3]秦伯未.妇科学讲义[M].上海:秦氏同学会.1930.
[4]郑兰英.近代中医学校教育述评[J].医学教育.1992.(3):16.
《医林纂要探源》版本考证
江凌期I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浙江杭州l,310007)
[摘要]《医林纂要探源》,清汪绂编撰,首刊于道光庚戊年,婺源和源单氏刻本,为九行本。到光绪年问
江苏书局又进行了重刊,改为十行本。我们对该书现存的各种版本进行了考证、比较、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
以求正于读者。
[关键词]中医文献学,版本学,总目
《医林纂要探源》卜卷,作者汪绂(1692—1759),初名恒,字灿人.小字重生,号双池,
安徽婺源人。时为东南名儒,学识渊博。生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卒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
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辑成《医林纂要探源》和《药性》两书,《医林纂要探源》集诸家医书分
类编辑订百成,又名《医林辑略探源》、《医林集略探源》。《医林纂要探源·跋》载:“道光己酉,
翁仲子佩纶……等议奉遗命,鸠工付梓。”现存最早的婺源和源单氏刻本,遗经堂藏板,题名为
《医林纂要探源》,…卜卷,附录一卷,16册,九行本,落款时间为清道光三’{.年庚戍年。书刊
行不久,正值战乱,书版即遭兵火,所以道光本在光绪年间就很少见了。到光绪年余家鼎重刊
227
目皿
时就改为十行本,与九行本略有不同,书交与江苏书局刊刻于世,亦十卷,附录一卷,10册。
卷一为医源,共47条,阐述阴阳五行、脏腑部位功能、脉象;卷二至三分析药性180余味;卷
四至十选辑方剂630余首,以张仲景、李东垣方居多。全书资料比较丰富,条理清晰。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该书现存多种清刻本和一种清抄本,我们到全国多家图书
馆经过调研和考证,发现了多处错误和存疑待考之处,现将调研结果一一报告如下:
1.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e49)遗经堂刻本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馆藏图书馆有十多家,我们查阅了浙江图书馆、黑龙江中医药
大学、上海辞书出版社、成都中医药大学馆、长春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
院图书馆等等,除了没见到书的图书馆,发现这个版本的牌记上是有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
年)新镌字样,但全书最后“跋”的时间落款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