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角血蜱肠道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Li Yil,
Yongzhi。,ZhaoSuhua3,Liu
Chunhongu,Zhou
Jie2。ZhouJinlin2。
ZhangHoushuan92,Cao
Animal
仃.Collegeof Medical,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
ResearchInstituteChinese
Veterinary Academyol 200241。China;
of AgriculturalScience,Shanghai
andTechnical
3.CollegeofVocational ofSu咖OU,Suzhou234101,China)
摘要:长角血蜱是一种动物体表专性吸血寄生虫,可传播多种病原体,是我国主要媒介硬蜱之一。
为深入研究肠道细菌在蜱的生理学和传播病原上的作用,本研究进行了长角血蜱肠道细菌的分离鉴
定。按细菌传统分离方法并结合16S
sp.)、考克氏菌属(Kocuria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
sp.)5个菌属。
rDNA
关键词:长角血蜱;肠道细菌;系统分类法鉴定;16S
节肢动物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菌群,一般认为这些微生物菌群是寄主正常生命活动
所必需的,它们含有多种酶系统,不仅在维生素合成,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与利用中起着重要
作用;而且在抵御外来菌的侵入与定殖,促进免疫系统的功能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病原一传播媒介.
宿主的相互关系中,传播媒介肠道是病原和媒介的关键接触点。近年来,已有媒介肠道微生物对病
原传播影响的报道,如Pumpuni等报道实验室饲喂按蚊成蚊G。菌或G+菌与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结果
albimanus),结果仅l%蚊子感染疟原虫,而吸不含粘质沙雷菌
原虫血共同感染白魔按蚊(Anopheles
血的对照组白魔按蚊有71%感染疟原虫。Welburnand
在影响媒介传播能力上有一定意义,可作为探索阻断病原在媒介传播新型防治技术研究内容。
目前,已有少量关于媒介硬蜱体内可培养细菌的报道,Rudolf等研究采自野外不同发育阶段的
欧洲3种主要媒介蜱体内可培养细菌发现,87%菌株属于G+菌;Murrell等调查澳大利亚5种硬蜱体
内细菌发现葡萄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及狭长平胞属是常见茵属。长角血蜱是我国主要媒介硬蜱之一,
已在17个省区发现该蜱,可传播病毒、细菌、寄生性原虫等多种病原体。但是,有关其肠道细菌的
研究报道尚未见到。本试验对长角血蜱肠道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了解长角血蜱肠道细菌的种类
和作用、进一步探讨肠道细菌在蜱的消化生理学和传播病原上的作用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虫源
孤雌生殖蜱群长角血蜱,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提供,最初采自上海野生动物园。
饱血若蜱经蜕皮孵化成成蜱,用于本实验研究。
1.2培养基及应用
化培养基【9】。其中NA和LB培养基用于一般细菌分离培养,PDA培养基用于真菌培养,NB培养基
184
用于培养性状观察,KB培养基用于3%KOH区别菌株的革兰氏反应。
1.3长角血蜱肠道细菌系统分类法鉴定
1.3.1.肠道细菌分离长角血蜱成蜱放入75%酒精中浸泡2.10min,无菌水洗涤,于显微镜下解剖,
无菌操作取出消化道于加入lml灭菌PBS液的灭菌研钵中研磨混匀,用PBS液做一系列稀释,各取
o.1ml于各培养基用涂抹法进行分离,置于30oC培养箱培养48.72h。然后挑取表征各异的菌落在相
应培养基平板上划线,纯化,培养。纯化后菌落挑菌、摇菌,用30%甘油+70%LB与菌液以l:l比
例进行编号保存于一700C。
1.3.2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的研究应用中的几点体会.pdf
- 广西涠洲岛火山射气岩浆喷发初步的研究.pdf
- 四倍体棉花纤维品质相关性状QTL定位与Meta分析.pdf
- 1990年以来我国国家目标和基础研究的密切结合及其在BEPCII中的体现.pdf
- 抗肿瘤活性海洋菌Serratia+proteamaculans657培养条件的优化与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pdf
- 内蒙大青山高级变质岩区复晶条带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其成因意义.pdf
- 稳定同位素蒸汽压效应的研究方法与其地质学应用.pdf
- 濒危珍稀李杏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报告.pdf
- 苯乙烯-乙烯-1-丁烯共聚物功能化反应的选择性机制的研究.pdf
- 日本本州9.0级地震变形与其对中国临近地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