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甚深。他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总结
其历史,不仅对李时珍这位先贤是最好的纪念,而且也有助于后学对祖国医学理论和实践的
进步有更全面的理解,以推进中医药学创新和发展【4】。 虽然《铁拐李三试李时珍》的民间传说,夹杂一些唯心思想和迷信色彩,但它传递和表
达的情感却是纯朴而真诚的,其医疗手法合于现实,是可以采信的。传说和史料相互参证,
更能丰富李时珍的人格魅力。如: 嘉靖《蕲州志》卷十一“儒林”记载,他“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f5】 《明史·列传·方技》记载,李时珍“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家,
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 6】 《白茅堂集·本传》记载,李时珍“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7】李时珍
的医道,在于他不耻下闯,甘愿拜“草头郎中”、“单方医”为师。甚至化名“江西瑞昌李璧”
学习医术,可见其谦虚学习的态度。他引用《诗经》中“考盘在阿,硕人之蔼”自律,给自
己居所起名日“蓬所馆”f8】,以勉励自己不与草木同朽。“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
全儿志,至死不畏难。”的“逆流挽舟”【9】表达了李时珍崇高坚定的意志,同时也给予了我
们后世医家极大的启示。 1956年2月,郭沫若先生为李时珍墓碑题词:“医中之圣,集中国医药之大成,广罗博
采,药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10】
这是对李时珍医德实践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李时珍医德思想的崇高评价。 湖北省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建设及科学普和产业发展的研究 2012GDA02007 参考文献
flj薛公忱《论医中儒道佛》fM】,北京;中医吉籍出版社,1999 【2】薛公忱《论医中儒道佛》【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f3】余靖《孙思邀研究集成·序言》【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 【4】佘靖《李时珍研究集成·序言》【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 【5】梅全喜《蕲州药志》【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 【6】苏梅凤、周金林《李时珍医德思想初探》【J】,北京:《医学与哲学》1983: 11 :47 【7】韩进林《千古人杰李时珍》【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8】宋光锐《李时珍与蕲州》【M】,湖北;武汉出版社,2001 【9】王剑、罗上武等《世界文化名人李时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0】李介鸣,《 影片给我们的启示》 j】北京,《中华医史杂志》i9s7; 5 :257 《药会图》稽考散论 赵怀舟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太原030012 摘要:本文对10回本药性剧《药会图》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简要分析了它的剧情梗概、
主要角色,并对该剧的作者情况、创作背景进行了初步的考证。基本结论是:10回本《药会 图》是山西壶关人郭秀升氏,在嘉庆9—13年问,受32回本章回小说《草木春秋演义》的启 发,以8回本《药性巧合记》为底本编创而成。 58 关键词:药性剧;药会图;药性巧合记;草木春秋演义;稽古摘要;郭秀升;吴邦庆;
李秉衡 10回本《药会图》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中医药科普文学作品,它的10回回目分别是:
栀子斗嘴、陀僧戏姑、妖蛇出现、石斛降妖、灵仙平寇、甘府投亲、红娘卖药、金钗遗祸、
番鳖造反和甘草和国等。如果从文学体裁上分类,它是一部典型的花部传奇剧本。剧中各种
角色,生、旦、净、末、丑俱全,剧情安排中也体现了传统剧目唱、念、做、打的各项基本
工夫。从理论上讲,这部戏是可以搬上艺术舞台的。若是从内容形式上分析,它有着与众不
同的两个特点:第一、所有的人物名称皆以药名为准;第二、剧情铺叙过程中普及药学知识。 10回本《药会图》不但设计了诸般生动巧合的故事情节,而且一以贯之地使用了拟人化
的创作手法,使之不但具备了戏曲所特有的趣味性、通俗性,而且其药物理论、药性配伍,
甚至方剂知识的介绍都言出有据、严谨认真,体现出了较高的学术素养,所以这部药性剧的
剧本很好地具备了普及中药学基本知识的功能。 然而直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2003年第2期,分8期连载了杨燕飞、
贾治中教授“《药会图》 抄本 校勘 据道光十九年抄本整理点校 ”之后,这部药性剧才进
入一般中医业者的学术视野,并渐次得到普遍的重视。此前关心《药会图》一书者,首先是 以文学 特别是俗文学 为研究方向的学者,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有中医学者关注这部
中医药科普作品。 下面笔者拟从前人研究、剧情简介、角色分析、著者情况、创作背景等5个方面,展开
对于此书的初步研究。由于所涉问题较为分散,并且还有一些关键的问题未能得以澄清,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