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柳琴戏的原生腔源
李春颖
(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柳琴戏得到了更多研究者及业内专家的关注。笔者认为,只有对柳琴
戏的原生腔源进行挖掘和整理,才能更好的促进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本文拟从柳琴戏唱腔与方言及
劳动号子的比较中发掘柳琴戏形成、发展的腔源,进而梳理其脉络,为柳琴戏原生腔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线索。
关键词:柳琴戏:原生腔源;方言;腔调
“柳琴戏一来,跑掉了绣鞋;柳琴戏一走,撂倒了十九”n1。二百多年以来,柳琴戏以其独特的艺
术表现力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风靡于苏鲁豫皖交界处口1,成为徐鲁大地上劳动人民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组成部分。2006年,随着柳琴戏被列入第~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这一民间戏曲进行研究的
思潮也随之悄然兴起。一般认为,早在乾隆年间,柳琴戏就开始起源,然而在更早的地方志中也对其最
初的表现形式有所记载。由此可见,柳琴戏的发展源远流长,因其曲目脱胎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该剧便
具有了鲜明的民间特征和地方色彩。然而,关于该戏种起源何处的争论却一直众说纷纭,未有公论。明
末清初流行于山东的藤县花鼓、周姑子、丁香腔、梆子戏、苏北的太平歌、猎户腔、运河号子等都曾被
认为是柳琴戏的最初源头口1。我们认为,柳琴戏曲从原生状态到形成发展的过程经历过一个从无到有、
由简至繁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其与我国很多地方戏的发展过程是大同小异的。作为一个有广泛影响力
的地方大剧种,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基本演出曲目逐步吸纳、融汇了姊妹戏剧的特点,又采风于
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经艺术家们提炼、加工,并在艺人长期的表演实践中反复的锤炼,从而逐渐形
成了自己独有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在对柳琴戏表现方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戏的语言特色和与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别于其
他姊妹剧种,值得我们加以特殊注意,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对之进行探讨,从而探寻柳琴戏腔源形成发
展的源流。
一、 柳琴戏一从语言中产生的腔调
我国许多地方戏曲都源自当地的民风和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远自诗经》中的《国风》、‘新
乐府)中的‘敕勒歌》:近至西北歌王王洛宾整理搜集的西北民歌、胡松华、德德玛演绎的蒙古长调,
无不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我们认为,柳琴戏曲的发展历程也不能脱出这一“民歌成曲”的发展
范式,然而柳琴戏又因其与当地的语言的结合而呈现出特殊的魅力,因此而形成了其有别于其他剧种的
特色。
1.从乞讨的语言中衍化
方言对柳琴戏曲的影响古已有之。二百多年以前,徐州地区黄河水害频发,大量灾民流离失所,而
难民在逃亡过程中唯一的合法谋生手段只有乞讨。细究难民们在乞讨时所用的习惯用语,长期以来一直
没有大的变化,大多是直奔主题说明目的,如:“好心的大爷(娘),给点儿吃的吧。”或是;“好心的大
爷(娘),给点儿剩馍剩饭吃吧。”
如果我们将上面的话按徐鲁地区的方言语音在每个字上面套上近似的乐音就会形成下面的情况:如
谱例ll
或者是如谱例2t
如果再
将上面带有
k 好 心的大 爷 大娘 给 点儿剩 慎 剩 饭 吃吧
乐音的语言
按当地日常用语中惯用的句读、字节、语速划一下节拍的话,就会成为下列形式的小乐汇或者是小乐句:
如谱例3l
》 好 心 的 大 爷(娘) 给 点儿 吃 吧
或 者是如谱
例4l 囊 好 心 的 大 爷 蛤 削L 吃 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