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问灵兰秘典论》“气化则能出”的考察.pdfVIP

关于《素问灵兰秘典论》“气化则能出”的考察.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素问 灵兰秘典论》“气化则能出”的考察 严东明 (圆光大学校 韩医科大学 原典学敎室) 在《黄帝内经》中“十二藏相使”的内容在《灵兰秘典论》和《刺法论》。除了《灵兰 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和《刺法论》说:“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以外,两篇都把十二脏腑比作了官职。 这内容是藏象学理论的基本体系跟《金匮眞言论》、《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藏象论》等 的内容。可是,《灵兰秘典论》“气化则能出矣”的内容是不淸楚。大部分注释家把“膀胱者,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解释一个文章,所以把“气化”制限地作了“膀胱 气化”。特别把这气化局限了小便的贮藏和排出的膀胱机能。 最近宋志靑的论文《关于膀胱津液和气化的考察》上指摘了膀胱气化是在小便排出中淸 浊的泌别过程跟小肠泌别淸浊的气化过程一样。 这里有一个问题。气化只出现在膀胱上?别的脏腑没有气化过程?有的话,差异点是什么? 先考察“气化”的内容的话: 《简明中医词典》:气化,泛指阴阳之气化生万物。通常表示生理性的气机运行变化。 如脏腑的功能、气血的输布、经络的流注等。又专用于概括某些器官的特殊功能,如叁焦对 体液的调节称叁焦气化,膀胱的排尿功能称膀胱气化。 《中医基础理论》:气化作用是气的功能之一。气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 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及其相互转化。„„二是指脏腑的某种功能活动,及代谢産物的産 生和排出等。 „„ 又如津液的化汗、化涕、化唾、化泪等,均属之。 《景岳全书》:夫人之有生,无非受天地之气化耳。及其成形,虽有五行五志,五脏六 腑之辨,而总惟血气为之用,然血无气不行,血非气不化,故经曰,血者神气也。然则血之 与气,诚异名而同类,而实惟气为之主,是以天地间阴阳变迁,运数治乱,凡神神奇奇,作 于杳冥莫测之乡者,无非气化之所为。 《本草问答》:西洋剖视,只知层析,而不知经脉,只知形迹,而不知气化,与中国近 医,互有优劣。 这内容都把《灵兰秘典论》的气化解释了膀胱气化,可是气化能总称人体生理、病理活 动。所以关于气化的解释可能指称在五脏六腑上进行的气化过程。 通过《六元正纪大论》“凡此十二变者,报德以德,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以令, 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后则后,气前则前,气中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故风胜则动, 185 热胜则肿,燥胜则乾,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 的文章,我可能類推气化发现的形容和场所。 如果气化非正常发现的话,灾害发生《六元正纪大论》:非气化者,是谓灾也。而生疾 病,把邪气侵袭而鬪争跟正气可以说明用气化的槪念。气化是说明正常生理变和病理变化的 表现,不是在一个脏或腑上发现的现状。 再看《灵兰秘典论》的内容中气化,当然这不仅发现在膀胱上而且发现他脏腑。胡天雄 也说《灵兰秘典论》气化包括“心的出神明,肺的出治节,肝的出谋虑”等的十二官功能而 膀胱的尿液排出是其中之一。 总结,我主张把《灵兰秘典论》的“出”认识依该当脏腑的气化作用的出现。卽《灵兰 秘典论》“气化则能出矣”的气化不仅在膀胱,在其他脏腑也出现该当脏腑的官能。 【参考文献】 [1]宋志靑 外 2 人. 对于膀胱津液和气化的考察. 大韩韩医学原典学会誌. 2010. 23(3). [2]胡天雄. 素问补识.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1. p.71. [3]李志庸. 张景岳 医学全书.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p.1328. [4]郭霭春.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p.54, 431, 448. [5]唐容川. 本草问答. 臺北.力行书局有限公司印行. 1982. p. 2. [6]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 中医基础理论.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p.59. [7]广州中医学院 主编. 简明中医辞典. 香港. 中华书局. 1979. p.150. 关于“气归精 精归化”的理解硏究 宋志靑1 ,2 严东明3 ,4 * (*通讯作者)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