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赤礁村”现象研究.pdfVIP

新农村建设中的“赤礁村”现象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 11期 新农村建设中的 “赤礁村现象研究 张义祯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福建省福清市沙埔镇赤礁村是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行村、示范村,赤礁村从 20世纪90 年代声名狼籍的 “走私村”转型为当前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行村、示范村,其快速转型的发展历程值得 深入研究总结。其发展经验对于更多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赤礁村 ;先行村 ;示范村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8)11—0082—06 赤礁村位于福建省福清市沙埔镇西南端,面积 3.5平方公里,频临兴化湾畔,三面环山,一面 临海,全村辖 5个 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 1103多户,人 口5015人,旅外华侨 353人。全 村现有耕地面积2731亩,山地面积 1500亩,滩涂面积8700亩,垦区面积4300亩,全村总劳动力 3080人,其中本地劳动力2180人,是一个以传统农业及海产品养殖、加工业为主的沿海渔村。 2008年暑期 ,笔者所在课题组在福建省沿海一带农村作调查,在 1个月的时间里调查了福 清市和龙海市的15个村庄,一路下来,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福建省福清市沙埔镇的赤礁 村。这个村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贫困农村,再到2O世纪9O年代声名狼藉的 “走私村”,再到当前 福建省 1O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之一,笔者将赤礁村的这种快速转型的发展历程 称为 “赤礁村”现象,而这一现象值得深入研究和总结。笔者在调查中也了解到,不少的学者、实 践者考察过 “赤礁村”,许多人也为近年赤礁村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果感到惊奇,但是深入 的学术研究几乎空 白。2006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之后,各地的新农村建设 实践也开展了2年多,各地新农村建设到底取得怎样的成效应该成为今后应当高度重视的问 题,对之前的新农村建设实践进行评价与总结也成为今后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 要任务。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试图通过对 “赤礁村”现象的研究,剖析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先行村”、“示范村”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历程 ,总结 “赤礁村”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从而为今后更好 地推进 “先行村”、示“范村”的更高水平的发展提供思路,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 有益启示 。 一 、 “赤礁村”现象的提出 “赤礁村”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历程 目前已经引起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关注,但还没有人将其 收稿 日期 :2008-10-02 作者简介:张义祯,男,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编辑部编辑。 · 82· 新农村建设中的 “赤礁村”现象研究 归纳为一种具有典型意义、可资借鉴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农村发展现象 ,笔者试图通过提出 “赤 礁村”现象这一命题,深入探索研究 “赤礁村”快速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启示意义。 据现任 “赤礁村”村主任陈起禄的介绍,“改革开放前及之初 ,赤礁村人多地少,人均0.5亩地 左右,淡水严重不足,务农收入很少,温饱问题还没法解决,赤‘礁赤礁,没人吃得消’是当时最真 实的写照”,可见,改革开放之初的 “赤礁村”跟全国大多数农村的发展情况大致相当,农 田水文 条件甚至不如内地农村。 改革开放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 ,随着海上对外交流的扩大,赤礁村不少村民开始陆续从 事贩卖走私旧摩托车,赤礁村成为远近闻名的 “走私村”,当时的赤礁村,土地抛荒,滩涂闲置,大 部分村民参与了走私活动。从 1996年起任赤礁村委会主任,如今已连任多届村党总支书记的陈 继煌告诉课题组成员。“走私摩托车活动始于 1992年春节后,当时村里有人从广东成批购进旧 走私摩托车,拼装后贩卖,一时间高额利润吸引了全村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那时,村道两边,摩托 车一眼望不到尾。远近购车人络绎不绝,最多时达上千人”。上世纪9o年代,赤礁村开始利用沿 海优势开展诸如走私旧摩托车之类的非法贸易活动,客观地说 ,这也恰恰为赤礁村今后的转型 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原始资本。 赤礁村的脱胎换骨是从 2000年赤礁村走私市场被有关部门彻底端掉开始的。2000年 1月 1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