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上) 中国文化史课件.ppt

第三章 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上) 中国文化史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史 第三章 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上) 本章主要内容 导言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二、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 三、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导言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在《历史的起源与目的》一书中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一时期,在世界各国文化都进入创制基本民族精神的阶段,纷纷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如中国的孔、老、墨,印度的优波尼沙和佛陀,波斯的琐罗亚士德,巴勒斯坦的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赛亚,希腊的荷马、门巴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等。 这一时期,世界的几个文明同时出现了对人类历史、善恶取向等根本问题的思考,“人类意识”首次觉醒,进入理性思维,所创制的精神文化范式,决定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其后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 。 “轴心时代”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世界各主要文明民族,在此一时段都创作出包蕴着该民族基本精神的文化元典,如印度的《吠陀》、《佛经》,希伯莱的《旧约全书》、《新约全书》,希腊的《理想国》、《形而上学》,波斯的《古圣书》等先哲典籍,故尔这几百年间又可谓之人类文明的“元典时代” 。 中国历史上的“元典时代”,大约相当于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此一时期创制的元典及元典精神,对其后东亚文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分裂导致文化的多元发展,它不仅表现在思想意识领域,而且表现在地域风俗等各个方面。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东周与“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承前启后的时代 春秋战国的多元文化 东周与“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西),是为东周。东周的前段因鲁史《春秋》记载而得名“春秋”(前770—前481),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前481—前22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东周时期,王室衰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格局被打破,诸侯“蜂起并作”,争霸战争纷繁频仍。私有经济迅速发展,“公田不治”,“私田”开辟,井田制及其相随的赋税制度动摇,私有工商业严重冲击“工商食官”的垄断局面。“私家”与“公室”的斗争成为主要线索,前者日隆而后者愈衰。 社会结构发生巨变,宗法制解体,世卿世禄的世袭社会向俸禄制的官僚社会过渡,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变为“布衣卿相,礼贤下士”。殷商西周那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再,大夫、庶士、家臣等社会的边缘阶层崛起,成为社会的中心,政出大夫、陪臣执掌国命、士人奔走天下固不为奇,甚至平民也可因军功而暴发凌上,所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与宗法制度的解体相应,盛行了5个多世纪的礼乐制度衰落。考古发掘出的地下遗址和丧葬礼俗说明,“礼崩乐坏”一是表现为旧礼制的废止,二是表现为礼制的下移,即使用者身份等级界限的打破。 顾炎武将此种变化集中归于春秋战国之际的133年间: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时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春秋战国:承前启后的时代 春秋战国不仅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而且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时代。 政治上,“郡县之法,已在秦先”。春秋以来秦、晋、楚等国开始在边地设立郡县,开启郡县制地方行政之先河,此后历代,郡县制与封建制长期争论不休,交替影响中国文化。诸侯群雄为了割据争霸,都采用最实用有效的政策调集资源,增强国力;与之相应,先秦诸子也纷纷提出“定于一”的各种理论设计,“以干人主”。二者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为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实现准备了前提。 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商周时代,文化由王室控制,全无私门著述,《庄子·天下》称其为“皆原于一”的“古之道术”,仅有的典籍如《诗》、《书》等由王室或公室文化官员(所谓“搢绅先生”)整理、授受。“礼崩乐坏”之后,搢绅先生掌握的“旧法世传”之学分解为私门之学,“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 春秋战国的多元文化 尤其是春秋末叶和战国时段,“道术将为天下裂”。一方面,一元文化离析,多元文化发展,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另一方面,学术枝蘖,各门学科逐渐走上独立分化之路,如文学、艺术、史学、哲学、医学、数学、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