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下) 中国文化史课件.ppt

第三章 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下) 中国文化史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史 第三章 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 (下) 本章主要内容 四、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 五、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 六、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四 、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 简帛流行的年代 研究简帛的意义 出土文献对于中国学术史的影响 简帛流行的年代 在纸张发明之前,甲骨、竹(木)简和缣帛是中国人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其中简帛的流行时间大约是东周至魏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由于竹木和缣帛不易保存,以往简帛文献的出土并不多见。但是近百年来,在南方地区的水墓和西北地区的干旱墓葬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简帛文字。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文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时代最晚的简文是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吐鲁番晋墓出土的晋简。 在历史上,西汉景帝末年鲁共王刘余拆毁孔子旧宅,发现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如《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西晋武帝时期,汲郡人不准等盗发战国魏襄王(或谓安釐王)墓,出土《纪年》《师春》《琐语》《易经》等七十五篇竹简,“小篆古文”共十余万言,史称“汲冢书”。 这是中国文献学史上两次重大的发现,对中国学术史、思想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研究简帛的意义 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70年代以来,新出土的古籍文献,其文字数量和珍秘程度,绝不亚于历史上的孔壁书和汲冢书。简帛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官私文书,包括律令、籍帐、驿邮和书信等;二是卜筮丧葬记录,包括卜筮祭祷记录、个人历谱、遣策、赗书、旌铭、告地策等;三是思想文化典籍,包括儒家和诸子典籍、医书、日书等。在这些出土文献中,官私文书和卜筮丧葬记录是前所未闻的全新发现;而思想文化典籍则是两千年后再现的古人真迹,大多是不见于著录的失传文献,有些篇章(如《老子》《论语》《周易》《缁衣》《五行》)曾见于传世典籍,但存在着不少文本差异。官私文书和卜筮丧葬记录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史,是极为重要的直接史料,而思想文化典籍则对于古代思想文化史、学术流变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这些包括儒家及诸子典籍在内的思想文化典籍有(以发掘出土的时间先后为序): 1.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发现战国楚帛书《宇宙》《天象》《月忌》及帛画《人物御龙图》。 2.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中期楚墓中发现《墨子》残简。 3.1959年,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仪礼》木牍和竹简,共有甲、乙、丙三种版本。 4.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汉武帝早期)中发现竹简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管子》《晏子》《太公》《唐勒赋》等。 5.1973年,在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晚期墓出土《论语》《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保傅传》《文子》《太公》等竹简。 6.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老子》(甲、乙两种版本)、《黄帝内经》、《周易》经传(包括《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黄帝四书》等帛书。 7.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竹简本《诗经》《周易》《仓颉篇》,以及《庄子》中的《则阳》《外物》《让王》等篇。 8.1985年,湖北江陵张家山136号汉墓出土与《庄子》有关的《功令》《盗跖》等竹简。 9.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楚墓出土竹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种版本)和《太一生水》等道家文献2种4篇,以及《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等儒家文献11种14篇。 10.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易》占内容的竹简,被认为是“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之一的《归藏》。 11.1994年,上海博物馆购藏战国竹简《孔子诗论》《性情论》《缁衣》《民之父母》《子羔》《鲁邦大旱》《从政》《昔者君老》《容成氏》《周易》《彭祖》《仲弓》《恒先》《逸诗》《采风曲目》《昭王毁室》《简大王泊旱》《内礼》《相邦之道》《曹沫之阵》《三德》《君子为礼》《弟子问》《武王践祚》等数十篇。 出土文献对于中国学术史的影响 出土文献对于中国学术史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理解: 第一,发现了大量前所未见的古佚书,弥补了许多学术史空白。由于历代兵火频仍,加之秦皇汉武的思想专制,使得中国传统典籍屡遭删毁之厄,曾经见于《汉书·艺文志》等著录的学术典籍,流传至今者十分有限,这些新出土的古文献正可填补空白。例如,在儒家思想传承上极其重要的思孟学派,《韩非子·显学》称“儒分为八”,其中有“子思之儒”和“孟氏之儒”。《荀子》中也将思、孟连称,自来就有“思孟学派”之说,《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作《中庸》”,《隋书·音乐志》引沈约之言谓:“《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在唐宋正史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中犹见目录,其后便成佚书。郭店竹简《五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