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关于科学史的教学设计.doc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关于科学史的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于科学史的教学设计 刘本举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河南濮阳 457000) 摘 要:利用生物膜研究的科学史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基于资料的课堂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成知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 流动镶嵌模型 科学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1.教材与学情分析 1.1 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二节,是前面第3章“细胞—系统的边界”的一个延伸与拓展,并且和本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有密切联系,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做了知识准备,这三节内容的联系主线是:功能(实例)——结构——功能(原理)。所以,本节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①科学家探索细胞膜化学成分与结构的科学史;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前者是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较好素材。把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的有关实验整理并转化为适合学生课堂探究的小课题,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同时加强了科学方法教育,并且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设计。在评价模型时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体验了科学结论的可修正性与发展性。经历了主体性探究活动后,对流动镶嵌模型的接受是水到渠成的,这样既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导致的死记硬背现象,又能使学生在思维与推理能力上得到发展。并且学生能够在大量的感知、表象、与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借助实现间接理解? 3.1 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命系统的有关知识,同学们想一想:①最小的生命系统是什么?②最小生命系统的边界是什么?③细胞膜有哪些功能?④如果让你制作一个真核细胞模型,制作细胞膜的材料有: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特点?为什么?以上问题依次提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思考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继续提问:弹力布有弹性,那它能完全具生物膜的特点吗? 显然弹力布不具有生物膜的选择透过功能那么生物膜究竟具有怎样的结构?科学家也是带着这些问题,生物膜探索。。问: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膜成分的提取和定?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为什么一开始不对生物膜直接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交流、讨论提出问:? 这个问题能有效训练科学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讨论2分钟,通过讨论与交流,可以想到细胞膜中可能是双层脂质分子,顺利提出假说。 资料三:朗姆瓦(Langmuir)的磷脂分子实验(1917年,在Gorter和Grendel之前) 将磷脂溶于苯和水中,当苯挥发完以后,磷脂分子分布散乱,经过推挤,磷脂分子排列成了单层,而且磷脂分子的一端都浸入水中,另一端浮于水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实验现象呢? 由于学生对磷脂分子一无所知,这个问题应该用讲授法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图,讲解磷脂分子的结构与特性:一个磷脂分子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 提出问题:同学们,根据你们已有的知识推理,磷脂双分子层最可能是其中的哪种排布方式呢?说说你的理由。 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然后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小组补充、评价、修正,最后教师总结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肯定。(根据学生的讨论或回答情况,可以适当提示:细胞膜的内、外两侧是怎样的环境?磷脂分子在两侧都是水溶液的环境中应该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呢?) 提出问题:从该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对蛋白酶的专一性还不是很了解,可以通过下列问题提示:①初中生物课上我们学习了食物的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是在哪里开始化学性消化的?为什么?②胃蛋白酶可以消化淀粉和脂肪吗?为什么? 通过上述问题,学生会很顺利地推理出“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这一结论。此时新问题顺势而出:我们已经知道了细胞膜中的磷脂双分子层的排布方式,蛋白质在细胞膜中是如何分布的?和磷脂双分子层位置关系如何? 资料五:罗伯特森(J.D.Robertsen)的电镜实验(1959年) 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 nm,由厚约3.5 nm的较亮层,以及内外表面各为厚约2 nm的较暗层构成。 提出问题:?经锇酸作用后形成高电子密度的锇黑,在电镜下可见。于1959年提出20世纪60年代有人对静态观点提出异议。学生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膜分子模型,即流动镶嵌模型,并被人们所接受。?②蛋白质分子镶嵌、贯穿或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③在细胞膜的外侧,有糖蛋白构成的糖被;④磷脂分子和大多数的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体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