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体验与学堂乐歌运动的发生.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本体验与学堂乐歌运动的发生.pdf

东方论坛 2014年第5期 “日本体验与学堂乐歌运动的发生 禹 权 恒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 :“日本体验”是清末民初时期学堂乐歌运动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堂乐歌运动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 的开端,它伴随着新学的诞生、发展,使救亡图存和富国强兵等新思想和西方音乐文化有效地在 中国大地普及,为 “五四”文化运动时期中国音乐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关键词:清末民初;日本体验;学堂乐歌;曲调;新型音乐 中图分类号:J6O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4)05—0121—05 一 、 留学 日本与新型音乐教育 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 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一个 我 国任举一政一艺,无人通之。盖先未尝教养 以 重要历史阶段。经过 甲午中日海战之后,清政府 作成之,天下岂有石 田而能庆多稼者哉?今其害 切实认识到 自己在诸多方面不如近邻 日本。此 大见矣,不可不亟设学以育成之矣。今各国之学, 时,清帝国被迫开始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自 莫精于德,国民之义,亦倡于德,日本同文比邻,亦 强”成为许多新派人士的共同呼声。其中,派遣 可采择。请远法德国,近采 日本,以定学制,乞下 留学生出国,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成为洋务 明昭,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乡立小学,令民七岁以 派和维新派人士实现富国强兵梦想的一个重要举 上皆入学,县立中学,其省府能立专门高等学大 措。1898年,张之洞在 《劝学篇》中说:请“论今事: 学,各量其力皆立图书仪器馆。”IlJ 在这一救 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 !伊藤、山县、夏本、陆奥 国图强 目标的巨大感召之下,清政府看到了日本 诸人,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洋所 明治维新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基于此,清政府开 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诣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 始向日本派遣大批留学生,首先要向他们学习先 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 进的教育改革理念,进而扩大到科学技术层面,以 变,雄视东方。” “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 ,一、 挽救处于风雨飘摇的清帝国统治。 路近省费,可多遣 ;一、去华近,易考察 ;一、东文 1896年,清政府派遣唐宝锷、朱忠光、胡宗瀛、 近于中文,易通晓 ;一、西学甚繁,凡西学不且要 吕烈辉、吕烈煌等 13人抵达 日本。几年之后,中 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 国留 日学生人数逐渐增加,1899年增至二百名, 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若 自欲求精求备 , 1902年达 四五百名,1903年突破 了一千名 ;到 再赴西洋,有何不可。”_1J 在详细列举了留学 了1906年,有谓竞达一二万名之多。根据实藤惠 东洋的诸种优势之后,许多有志青年开始把眼光 秀在 《中国人留学 日本史》中的详细记载,中国留 投向 撮“尔小国”的日本,他们都认识到留学东洋 学生当时在成城学校、日华学堂、亦乐书院、东京 不失为一条捷径。1898年 5月,康有为也在 《请 同文书院、弘文学院、振武学校、东斌学堂、经纬学 开学校折》中说 :“近者 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 堂等校就学,主要学习师范科、矿务科、法政科、商 收稿 日期 :2014一叭一06 基金项 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民国文学史”的意义辨析与阐释空间》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禹权恒(1980一),男,河南泌阳人,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 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

文档评论(0)

月光般思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