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河床演变对环境影响初探.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荆江河床演变对环境影响初探 杨晓刚,彭玉明,朱叶华 (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荆州434000) 摘要:结合荆江河道演变特点,将河道演变与荆江环境变化联系起来,分析了河道突变 对河道环境的影响、河道冲淤变化对水质的影响、荆江三口变化对荆江三口洪道环境的 影响。通过分析,提出了荆江环境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i河床演变;环境;影响 1 荆江自然地理 荆江上起湖北省枝城(荆3)下迄湖南省城陵矶(荆186),全长约337km。以藕池口为界,分为 上、下荆江。上荆江长约167km,上荆江为微弯分汊河型;下荆江长约170km,为典型弯曲蜿蜒性河 道。荆江两岸河网纵横,湖泊密集,南岸有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华容河分别自松滋口、太平口、 藕池口和调弦口(1959年建闸控制)分流至洞庭湖,与湘、资、沅、澧四水汇合后,于城陵矶又汇入 长江。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径流充沛,历代水患频繁,防洪问题十分突出。随着荆江河道的 变化及水患的发生,荆江河道自然功能受到一定影响,河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2 河床演变对河道环境的影响 荆江属于平原型河流,在平面形态上,上荆江属微弯型河道,下荆江属典型的蜿蜒型河道,尤 其下荆江,河床演变一直处于比较活跃状态之中,河道的切滩、撇弯及自然裁弯对沿岸的取排水将 带来一定困难,河道的冲淤变化对河流的水质变化产生一定的调整。荆江河床演变对荆江河道环 境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河道突变的影响 河道突变现象主要发生在下荆江。下荆江历史变迁如图1所示。下荆江属典型蜿蜒型河道, 当河弯发展到一定程度,同一弯道弯顶形成急剧的河环和狭颈,若遇水流漫滩,便将狭颈冲开而发 生自然裁弯。除自然裁弯外,在河弯段易发生撇弯和切滩等突变现象。下荆江从1860—1949年的 近90年间,先后发生了太公湖、西湖、古丈堤、尺八口、碾子湾等多处自然裁弯,1970年监利河弯发 生切滩现象。 河道发生自然裁弯,老河逐渐淤积而形成淤积洲滩和牛轭湖相互交融的典型的泛洪平原湿地 景观。在长江故道的洲滩形成了大面积的湿地,这些湿地对于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气候调节、水 体净化以及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持长江生命网络有着重要 作用。但由于切断了故道与长江之间的天然联系,水体自身净化能力有限,而工农业生产废弃物 的排放,故道的自然环境受到一定影响。河道发生突变后,水的流路随之改变,原来的航道格局发 作者简介:杨晓剐(1972一),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环境及河流泥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64· 生了变化,对航运产生相应影响,如石首市的横沟镇、监利县城原来港口、排灌闸等被淤废,城市的 取排水发生困难,原来沿江城市环境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减少对长江故道的污染,净化其水体, 改善故道的生态环境,对维护健康长江意义重大。 图1下荆江历史变迁图 2.2河道冲淤变化对水质影响 河道冲淤变化对水质的影响主要表现泥沙对水流中污染物的吸附与释放而引起水质质量的 变化,当水流含沙量较大泥沙落淤时,可能吸附水流中一部分污染物而沉入河底,当河床发生冲刷 时,吸附在泥沙表面的污染物再次释放到水流中而造成水体二次污染。下面以沙市河段水质观测 断面铜含量的变化分析冲淤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水体中的铜分为溶解态和吸附态,吸附态铜的主要变化过程包括:对流扩散、河床冲淤产生的 交换、水固两相之间的交换三个部分;溶解态铜的主要变化过程包括:对流扩散、水固两相之间的 交换、水体与河床由于浓度梯度产生的交换、生化反应过程。根据禹雪中等人的研究KJ,建立了泥 沙与磷作用的数学方程,铜与泥沙作用的过程与此相类似。 引入泥沙连续方程后可以得到吸附态铜的输移转化方程…: 与吸附态铜连续方程相类似,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溶解态铜的微分方程: c。)+tlr+r 掣+掣=丢(AD,iOC.)-k。SA+Afc 以上两方程中:A为断面面积;tO为泥沙沉速;cJ为断面平均的泥沙吸附量;|s为断面平均含沙量; S+为断面平均挟沙力;后。为单位时间单位质量泥沙吸附量的变化率;or为恢复饱和系数;f为传播 时间;石为传播距离;U为断面平均流速(m/s);C。为断面平均溶解态铜浓度(g/m3);D

文档评论(0)

hnlhfd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