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野下高校应对宗教影响的思考.docVIP

德育视野下高校应对宗教影响的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育视野下高校应对宗教影响的思考   摘 要: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因信仰不同产生的人际冲突增多,如何应对宗教影响的扩大是目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教育者应当了解宗教发展的历史,深刻认识宗教的两面性,积极吸收有益的宗教资源,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德育工作日常化、生活化,突出生命教育,重视大学生心性的修养,增强德育的渗透力,削弱低俗宗教的影响力。   关键词:高校; 德育; 宗教影响; 日常性德育;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6-0095-04   从宗教的真空到宗教的不断升温,目前大学生中已出现了部分宗教教徒,这给高校德育提出了挑战性的课题。简单地划清界线无益于解决问题,更无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反而可能成为扼杀马克思主义生机的致命因素。若放任自流,则可能积聚矛盾。与此同时,教育大学生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也是当前高校处理宗教问题的重要工作。近几年不少学者把信仰宗教看成纯粹的心理问题,主张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宗教依赖,笔者认为这只是治标之策,不能治本。应对宗教的影响,高校要有更宽广的视野,更深层次的思考以及积极稳妥有效的措施。   一、加强学习宗教史,了解宗教的双重属性   托克维尔有句名言:“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我们相信,过去一定能向我们昭示未来。处理宗教这一复杂问题,必须到历史中去找寻方向。作为广泛意义上的宗教,自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宗教有它发生发展的规律,它的兴衰起伏在历史上早有呈现。从我国来看,佛道两教从南北朝到唐朝,风靡数百年,它们对本体论、认识论的探讨深入而细致,并且都有比较完备的思辨哲学的体系和深刻的理论思维,对于宇宙本质、万物变迁、人心人性、善恶报应等问题的论说,都在高度抽象的概念中展开,使人们感到高深莫测,尤其是佛教,曾经站到了思想的高峰。而对佛教的批判,中唐的韩愈就以儒学家的身份从社会实用、现实利害立论,进行尖锐犀利的批判。宋代思想界崛起一批新儒生,他们既受过正统的儒家文化的教育,又饱览释、道典籍,精通佛、道哲学。他们以儒学理论作为基本框架,大量吸取佛教、道教理论思维的成果,创立了新儒学的思想体系——“理学”。宋代理学很好地消化了佛道二教的影响,在思想界重新取得了主导的地位,也重新树立起了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西方基督教在其产生时是被压迫者的运动,这是恩格斯在《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中做出的结论。基督教后来获得迅速的发展,除了基督教教义本身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罗马帝国地域辽阔,政治离人们很遥远,人们不能从政治生活中寻找精神的支柱,“不得不到政治之外寻找安身立命的哲学依据”[1],这为基督教的流行提供了适宜的精神土壤。但是基督教的普遍传播,各地教会组织的建立,深刻影响了西方的社会政治生活。随着“米兰敕令”的颁布和君士坦丁皇帝皈依基督,教权逐步凌架于皇权之上。教会组织内部等级森严,基督教会不断制造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直到资产阶级的宗教改革才缓和下来。   我们从历史中深刻认识到,宗教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以及如何使用这把“剑”。同时人类社会必须要有精神家园,精神家园的建立又往往离不开宗教。从中外历史发展来看,两种路径可以减弱宗教的影响:一是现实中有人人参与的令人鼓舞的政治生活,如古代希腊、罗马,我们可以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看到人们对政治生活的热情,却难觅宗教的影子;二是确立起天人合一的精神信仰,如中国的儒家,在现实生活中尽孝尽忠尽责,符合上天安排的宇宙秩序,从而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托。   宗教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宗教作为纯粹精神的支柱能够安定人心,约束行为,但如果把握不好度,也会束缚人心,影响稳定,甚至使社会倒退。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宕荡起伏的宗教发展史中去领悟宗教的双重属性,深刻了解宗教的积极作用和早已呈现的诸多弊病,处理宗教问题就不至于“左”,也不至于“右”。具体来说,既不视宗教为洪水猛兽,也不致于将宗教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希望;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对宗教的升温推波助澜,而需要认真地加以研究。上世纪中叶,毛泽东曾说过:“不研究宗教,就写不好哲学史、文化史、世界史。”[2]今天的中国,不研究宗教,就处理不好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宗教发展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更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左”与“右”的平衡中准确地把握好“度”。   二、高校德育要抓日常性工作,整合各方力量,打造德育工作的合力   日常性德育工作是指渗透于每一时刻和每一个体的帮助学生实现内在心灵自觉和心灵成长的德育,既包含教育者组织的经常性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动,也包含大学生(受教育者)个体经常性地对个人行为的反省和觉悟,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慎独”之类,它具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