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者,抑或立法者:卢梭的身份难题及其后世影响.docVIP

漫步者,抑或立法者:卢梭的身份难题及其后世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漫步者,抑或立法者:卢梭的身份难题及其后世影响   摘 要:   从《社会契约论》到《孤独漫步者的遐思》,卢梭从一个力图为现代人确立政治公民共同体之正当性基础的立法者变成了一个远离公民社会的孤独漫步者,这一转变彰显了卢梭思想的两个极端,也展示了启蒙思想的内在难题,其后世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正是通过解决这一内在难题而确立了现代思想的基础。   关键词:漫步者;立法者;自由   中图分类号:   DF0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3.02.02   从1712年卢梭诞生到今天已经300年过去了,但有关卢梭身份的争论却从未停止,甚至愈演愈烈,而所有的争论几乎都围绕着如下问题展开:卢梭到底是确立政治基础的立法者,还是游离于公民社会之外的漫步者。前一种身份主要源于《社会契约论》试图为现代政治立法的意图,而后一种身份主要源于《孤独漫步者的遐思》所透露出来的“无所作为”。其实,不管是前一种身份,还是后一种姿态,都是卢梭思想的逻辑结果。作为启蒙思想阵营中非常独特的一位,他接纳了启蒙哲学所确立的论证理路,并将这一论证理路发挥到极至,这一行动让其窥见了启蒙思想所赖以存在的现代自然法思想的不可能性。为了突破这一困境,也为现代自然法思想寻找出路,卢梭曾东奔西突、殚精竭虑。在每个可能的方向上,卢梭都走到了最远,正如有学者评论,在卢梭这里,“现代政治思想已达到了其界限,这是说在他之后,再没有任何严格意义上的或是原创性的政治哲学了。”[1]这成就了卢梭思想的宏大体系,而这一体系中所展现出的问题意识则影响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许多伟大思想家[2]。   一、走向漫步者   1762年,卢梭发表他后期的两本重要著作《爱弥尔》和《社会契约论》,然而也正是这两部著作引起了严重后果。在法国和瑞士,两本著作先后被列为禁书,公开焚烧。巴黎高等法院向作者发出通缉令,日内瓦将作者视为不受欢迎的人。自此,卢梭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活,这期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惶惶如丧家之犬。在致友人的信中,他甚至发出这样的哀叹,“谁也不接纳我,我已走投无路。”   然而,颠沛流离的生活却没有让卢梭放弃思考,一旦稳定下来,他的思想又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只是思想的方向已有变化,他的思考对象逐渐从外界、他物转向自身。卢梭著作的标题本身就可明确这一变化,从《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到《新爱洛漪丝》、《爱弥尔》、《社会契约论》,都是专注于某一件事,而晚期的著作,从《忏悔录》到《卢梭评判让-雅克》,再到《孤独漫步者的遐思》,作者一步步地走向自己,走向自己的内心[3]。   《忏悔录》被视为卢梭的自传,在其中他展示了自己的一生。该书名为“忏悔”,实为“申辩”,是一个公民在现代社会中为自己所作的辩护。辩护源于误解,源于世人对他不公的评判。1756年,卢梭住进“退隐庐”,结果他这一脱离社会、离群索居的行为引来众多非议。他在《忏悔录》中记述道,他刚一住进退隐庐,别人就声言他在那里住不长,而当他坚持住下去的时候,别人又说他“因为执拗,因为自尊,因为羞于改口”,并且说他在那里生活悲惨,终究将闷死在那里。马尔泽布尔先生信以为真,并写信来劝告他。对此,卢梭说:“我如此敬重的一人竟有这种错误的想法,让我颇为伤心。”[4]为此,他接连写了四封自我辩解的长信,这四封信也被视为《忏悔录》的“序曲”。   论著一开篇,他即大声宣布,他要如实地描绘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要将别人所看不到的内心暴露出来以求得到正确评判。为此,他甚至提请至高无上的造物主做出判决。“上帝啊,把我的无数同类召到我周围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可鄙而羞愧,让他们每一个人也以同样的真诚把自己的内心呈现在你的宝座面前,然后,看有谁敢于对你说:‘我比那人要好!’”[4]3   犹如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在他与雅典城邦之间展开一样,卢梭的申辩是在他与现代社会之间展开。申辩的直接目的是获得社会承认,获得人们支持,因而《忏悔录》中的卢梭仍然没有放弃与社会和解的希望,他仍然作为一个公民在不断努力。   然而,卢梭发现和解没有希望,因为这个社会对他的偏见太深、仇恨太重。这一点只要把社会用来描述他的词例举一下即可得到证明,它们是:铁石心肠、野性十足、卑鄙龌龊、愤世嫉俗、粗鄙、下流、恬不知耻、愚蠢透顶、虚伪、混蛋、荒谬、装穷、人类的耻辱、一条毒蛇、一个魔鬼、人类的败类、人类的笑柄、人类的玩偶、全人类最该唾弃的人、恶棍、忘恩负义、卑鄙小人、毫无人味的家伙、其一生就是罪行织成的一块布、罪行罄竹难书、居心不良、胡编乱造、一个人类的祸害、一个背信弃义的人、一个小偷、一个投毒犯、一个杀人犯、一个小小的谎言家、一个经常光顾下流酒馆和龌龊场所的小混混、一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