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慎刑矜恤思想及其实践.pdf
第26卷第3期 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Vo1.26.N0-3
2014年9月 JournalofXichang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 Sep.,2014
中国古代慎刑矜恤思想及其实践冰
邵 明众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00)
摘【 要】慎刑矜恤思想发轫于西周的 “明德慎罚”思想,发展于春秋战国,其在汉代又受儒家思想与阴阳学的影响开始系
统化为 “德主刑辅”,延至盛唐开始成熟发展为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此后宋元明清各代皆于秉承并在前人基
础上各有建树。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慎刑矜恤思想的总结探析其现代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代;死刑;法文化;慎刑矜恤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4)03—0081—03
慎刑矜恤是中国古代宗法血缘和泛道德化等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而产生 、发展完善的。“慎 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用德治教化人民,用
刑”简单的说就是在使用法律,适用刑罚时应该审 礼制来规范人民,人民既懂得廉耻不犯法,又遵守
慎、宽缓,虽然有 “不枉不纵”两层含义,但重点在于 行为准则。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日:“如杀无道,以就
强调 “不枉”,即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Ill的味道重 有道如何?”孔子对 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
一 些。而 “矜恤”则指怜悯体恤之情意,它要求法律 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风必
制定与执行时应常怀怜悯同情之心,常显忧虑体恤 偃 !”“子张 日:何谓四恶;子 日:不教而杀谓之虐”。
之意,刑罚执行上应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其中第一句话的意思是 :君子从德教以仁善之心对
一 、 慎刑矜恤思想的内涵及在各个时期的具 民,这种德政之风刮向民众 ,民众必像遇风的草一
体体现 样,都倒向德的一方去了。
(一)西周时期 综上儒家的慎刑矜恤观是让道德教化成为首
周公总结夏商两朝亡国的历史教训后 ,认为 要的治理社会之手段 ,使其能达到预防犯罪的 目
“保民”很重要 ,于是在告诫将要去封地的康叔时说 的,而对于犯罪适用刑法应谨慎 ,要以德为先做到
道:“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辱鳏寡,庸 罚当其罪,不能一味的酷杀。
庸 ,祗诋,威威 ,显民……”让庶民了解他们的这种 (三)汉代时期
治国之道,彰显这种明德慎罚的道理来教育民众。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在儒家思想上融合
其中“明德慎罚”指的就是崇尚德教而谨慎地使用 那一时期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 “阳为德 ,主生 ;阴
刑罚。 为刑主杀”。并根据天人感应学说,世俗的统治者
周朝的很多记载都反映了这一点,如 《尚书 ·吕 要治理好国家 ,就必须遵循天理,以阴辅阳。即以
刑》中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德祗教”,“故乃明于 德礼教化为主,刑罚惩罚为辅 ,贯彻先礼后刑,德主
刑之中,率又于民荣彝”,用刑得当,就会使民众乐 刑辅礼法结合的原则。
于服从法律。其 中就体现 “刑之中”的目的就是教 在 《汉书 ·董仲舒传》中就记载着董仲舒宣扬 :
育民众敬德拥护法律 ,而事实上在周初也确实以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
“明德慎罚”为其立法、执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