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与李光谟:“不可告人”的父子相逢.docVIP

李济与李光谟:“不可告人”的父子相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济与李光谟:“不可告人”的父子相逢   2009年,拙作《李济传》出版时,写到李济家事私情,涉及父子龃龉:李光谟于1949年春离开台北、离开父母,回到上海同济大学。在渡江战役前夕,得到父亲托人送来的一张机票后,毫不犹豫地退给来者,然后给父母写了一封言辞激进的决绝信。此后父子终身未见。   《李济传》出版3年后,光谟先生于2012年接受某刊物采访,向世人披露了一段隐情――他曾在有关部门安排下,与父母有过一次见面。对于一生一世最重要的见面,他为何“不可告人”?那边的李济见过儿子,也不声张,这当中可有隐曲?这次密晤有何背景,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这件事可以引出哪些历史学与社会学的思考?   光谟先生已于2013年12月7日离世,笔者有责任试作梳理。   一张船票改变人生   1948年底,22岁的李光谟跟随父母到了台湾。当时他是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三年级的学生。这年春天,他因“心动过速”向学院请了一年的假,回南京家里养病。遇上再次搬家,李济就此问过儿子,要不要一起走――恍惚之间,李光谟就渡海到了台湾。   李济一家挤在台大医学院宿舍里,一起的还有劳?、凌纯声等史语所的同人。李光谟每天看看书,到公园走走,无所事事。倒是与同济的同学经常写信联系,他们都劝李光谟一年假满即回上海,耽误了时间不好插班,这当中不乏同济地下党的声音。李光谟遂萌生去意,要是插读台大医学院,台湾大学坚持两个条件:一是倒退两个年级;二是学一年的日语。李光谟不同意,决定还是回上海读同济。从1948年底到次年2月,他前前后后在台北待了55天。   1949年2月22日,李光谟在基隆港上了船,心想只是暂时离开,等到暑假就会回来。送行的只有默默流泪的母亲与后来过继给李家的弟弟李光周,父亲李济没来,那时他恐怕也抱有同儿子一样的想法:从台湾基隆到上海的班船每天都准时开出;蒋介石宣布下野,李宗仁代总统,国民党粉饰民主,取消新闻检查制度,提出“和谈”条件,当时舆论认为,国共两党必将划江而治。李光谟离开台北与父母分别,并没有生离死别的感觉。当然还有一种解释――李济作为一位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他尊重儿子的选择,也没有太多的儿女情长。   1927年,李光谟出生在北平鼓楼附近的一家普通民宅,是李家的第四个孩子,也是唯一一个儿子。父亲李济是中国第一位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博士,爷爷李权还为此给自己取了个别号“李博父”,尽管他是前清朝廷命官,饱学儒生,也不理解新学。这样一个读书人家庭,在风雨中国并无钟鸣鼎食之盛,反而屡经跌宕。先是在李济留美期间初生的大女儿幼年夭折;继后抗战流亡,年方15的三女儿和17岁的二女儿,又分别在昆明和李庄病亡。在李光谟的记忆里,自己成长的过程鲜有父亲陪伴。李济要么是在安阳主持田野工地发掘,要么是每天上班或在书房里写作,要么就是沉浸在丧女的悲痛中。“从小到大,我跟父亲之间的交流很少,几乎没有”,李光谟回忆,“我记得父亲只带我参加过一次他们那个圈子的活动,中国科学社年会,在抗战前的南京。他带我这个小学生去到通往中山陵的那条大马路上的励志社,那房子很讲究,现在是南京钟山宾馆。活动是行政院院长翁文灏主持的,我还记得,他的脸刚刚受过伤,有好长一道疤。那是我第一次吃西餐,就光带着嘴,心思全在吃上,别的都没在意”。这样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一直持续到他在台湾与父亲分别。   在海上漂流了两三天,李光谟又回到了同济大学,但此时的想法全变了。他担任了学生会的负责工作,加入了宋庆龄支持的人民保安队,与多数市民一起积极迎接上海的解放。此前,他受学校里地下党同学的影响,早早看过《社会发展史》《八月的乡村》和《中国的西北角》等进步书籍,他希望看到向往已久的生活能早日实现。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李济夫妇焦急万分,快信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催儿子回台湾。5月,中共陈毅大军渡江战役打响,李济转托傅斯年,央请台湾省主席陈诚托人买一张飞台湾的机票,据说当时买这样一张机票需花费十根金条。李光谟得到机票后,毫不犹豫地退还给相关人士。他给父母写了一封很“革命”的信,表示了决绝的态度,说自己决定留下来,要看一个新的制度是怎样在一块古老的土地上建立的。当然,他也信心满满地说,放假就回台湾看望你们。光谟先生告诉笔者:“后来别人告诉我,母亲看到信之后,大哭一场。”   李济不会流泪,却必然失望。作为一个人类学者,后来转向考古学,曾经的遗憾是缺了基础医学这一块,也就缺了对体质人类学的完全把握――他希望儿子学医或许正是基于这一点。李光谟完全背弃了他,重新考进华北干部学校(中国人民大学前身)的俄语专修班,之后按照组织安排,从事马列主义哲学理论的翻译,并加入了中共,他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与红色中国连在了一起。有时他也会升起某种情绪,内心也会追问:自己走的路,与父亲的意愿相距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