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思想探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蔡元培思想探究.ppt

蔡元培思想探究 03社会学 于一 * 作为同样在五四时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思想家,蔡元培先生与其他的一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不仅在思想倾向上有着重大不同,而且在一些重要问题的基本看法上,也有重要不同,至于在个人的文化活动实践上,更有不同。但由于蔡先生细心的维护和支持新文化运动,所以众多研究者一直将其简单的视为陈、胡等人的同道,而忽视了他们在思想立场上的不同。一个很有趣的史实是胡适之也反对过蔡元培“兼容并蓄”的立场,这多少已经体现出了不同。蔡元培先生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其实是卓然不群,自有其独特地位的。 “兼收并蓄”方针的本质: 对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两种文化的批判吸收与调和消化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情况下,一谈文化问题,就必然涉及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问题。之所以如此,除了其中掺杂大量政治因素外,还在于人们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起来,它们不仅有事实区别,还有价值区别。前者往往和“旧”“古代”“落后”甚至“迷信”相联系,而后者则是“新”“现代”“进步”和“科学”的象征。当然,对于文化保守主义者来说,这种价值区分则另有一套。但“截然不同”往往是不同立场人的共同预设。蔡元培则不同,他完全没有截然对立的中西文化观或新旧文化观。他相信人类既然有共同的经验,就会有普遍的原理。人为划分中西、新旧的对立,用西学打倒中学,或用中学抵制西学的态度都是他坚决反对的。他明确指出:科学之成立,率在近代,而人类经验之暗合学理者,则自昔为昭。……是故鉴旧学之疏,而以新学进之,则可。谓既有新学,而一切旧日之经验皆得以吐弃之,则不可。”{1}《蔡元培全集》第三卷,65页 正因为不把中西文化对立,所以蔡元培对中西文化坚持调和会通的态度。他念念不忘的不是不思变革的抱残守缺,或泛政治化的否定批判,而是积极的文化建设,因为这才是立国之本。所以蔡元培先生在对待具体的学术研究时他主张对对各种文化都要有具体深入的分析研究,切忌盲从、守旧与空谈。而要建设现代中国文化,就必须会通吸收中西两种文化的优秀成果方能有所成就。因此,无论对于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他都持一种理性的、批判的和开放的态度。《文明之消化》这篇文章集中表达了蔡元培先生在这方面的思想。文章的理论前提是中西方文化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异中有同。正因为相异,才有消化吸收的必要;正因为异中有同,即有普遍共同的原则,才有吸收消化的可能。此外,还必须具备消化的能力,即在传统中已有可以与外来文化相切相接的因素为接纳消化的基础,建设性的文化消化才能成为现实。 蔡先生在写了这篇文章的三年后,1919年中国文化界爆发了东西方文化论战。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方文化有无调和的可能。但论战双方的论证前提却是大致一致的,都认为中西文化根本不同。如今我们回头反思,可以看出在这个问题上,正是一直被忽略的蔡元培的观点才是真正建设性的。中国近代史上接受西学之所以事倍功半,不正是因为过分强调中西文化的对立和差别,而拒绝采取调和融通的态度所致? 再进一步看,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山重水复,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西化与否,而在于能否西化为我。中国人一百多年来在接受西学上的根本问题不在于不肯学习,而在于未能以自己的头脑去学习。顽固封闭当然妨碍现代社会的建设,盲目西化同样无助于现代中国的前进。前者不要吸收,后者不要消化,结果自然是文化的空白。只有蔡先生所主张的态度一方面注意批判吸收,另一方面又主张调和消化,显然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借鉴的。 思想的意义在于探求真理。理想主义的情怀,道德实践诉求和形而上学的意义才是学术的本源。 和许多近代激进的知识分子,包括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同,文化与思想工作本身对蔡元培来说是目的而非手段。这个区别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反思我国的近代史会得到一条经验:以文化思想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最终必导致意识形态而非学术思想。所以就有人这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在表面上看是成功的,在骨子里看是失败。成功的象征是:思想解放,白话文流行,社会主义得人信仰。失败的象征是:哲学系统未建立,科学环境未造成,民主精神未显著。”我认为,之所以有如此评价,根子在于新文化运动骨子里是以改变现实政治为根本目的,文化运动在他们只是达此一目的的手段。 从表面上看,蔡元培自己好像也并未严守“为学问而学问”的立场,他强调学问与学术似乎还是为了“救国”。但是,他并非是以学问作为救国任意使用的工具,从而最终不惜歪曲学问,而是认为唯有一心追求学问,从中求得知识和真理,才能有济于国家民族。因此,学问和真理本身就是目的,追求学问和真理就是在“救国”。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他注重的不是通过一时奔走呼号即可达致的“一时之唤醒”,而是“永久之觉醒”,这就“非有以扩

文档评论(0)

gshshx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