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本位学习的设计与实施.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问题本位学习的设计与实施.ppt

問題本位學習的設計與實施 楊 坤 原 中原大學 教育研究所 如何設計一個PBL學習單元? (Delisle, 1997; Torp Sage, 2002) 設計 PBL 單元的思考層面 1.決定主題範圍 2.參考課程標準 3.學習資源 決定教學內容 (學科中重要的概念與技能) 了解學生的興趣、先備知識與經驗 如何設計一個PBL學習單元? (Delisle, 1997; Torp Sage, 2002) 發展開放性的問題與活動。 檢視教學活動、問題、課程與教學要素間的連貫性。 蒐集來自其他教師、學校行政人員、學科專家、家長和學生等的回饋資訊(建設性的意見)。 如何設計一個PBL學習單元? (Delisle, 1997; Torp Sage, 2002) 修正設計的活動與問題。 預期學生會產生的學習議題。 確認可用的學習資源 (人力與物力)。 製作學習輔助 (時間表、學習單等)。 決定評量的標準和形式。 設計一個合適的問題 (Delisle, 1997; Torp Sage, 2002) 選擇學習的內容與技能 1.課程綱要 2.教材分析 決定可用的資源 1.校內外 2.軟硬體 設計一個合適的問題 (Delisle, 1997; Torp Sage, 2002) 撰寫問題敘述(情節;情境) 1.適合智能發展 2.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 3.結合現有課程的內容 4.適用不同的學習策略與方式 5.具有結構模糊的特性 概念分析與問題設計 (Delisle, 1997; Torp Sage, 2002) 設計一個合適的問題 (Delisle, 1997; Torp Sage, 2002) 選用引起動機的活動 引起學生的注意;與學生切身有關 設計具引導性的焦點發問 決定評鑑策略 採用多元評量;結合評量與教學 建立問題探究的結構-- 引導學生填寫解題規劃表 點子(想法) (Idea) 可能解決問題的任何想法。 相當於“提出假說” 的歷程。 事實 (Fact) 學生僅可能列出已經知道的相關資訊。 用以了解問題的背景。 建立問題探究的結構-- 引導學生填寫解題規劃表 學習議題(Learning Issue) 有待解決的議題 (猶如“研究問題”) 行動計畫(Action Plan) 執行研究的方法或策略 資料的搜尋與評鑑 參考資料是否提供真實可靠的訊息? 論述中是否帶有作者強烈的主觀傾向? 資料的時效性? 作者是否為該領域的專家? 與所要探討的學習議題是否相關? 線上資料的評鑑 看看URL中是否有 “~” ,這是表示訊息內容來自個人的網站。 網站的資訊內容是否有特別意圖? 內文的撰寫是否連貫?語法、標點是否錯誤? 對於屬於某組織或社團的網站,應先了解其性質、目的、成員等。 如何引導小組合作? (Baloche, 1997; Jacobs, Power, Inn, 2002) 將教室佈置得更適合合作學習。 進行 S 型異質分組,每組以 4 人為佳。 以設計小組吉祥物、輪流採訪等形成小組合作的氣氛。 促進小組成員在資訊、目標、資源、獎勵等方面的積極互賴。 如何引導小組合作? (Baloche, 1997; Jacobs, Power, Inn, 2002) 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建立個人責任。 利用發言牌來促進平等參與。 透過資源分享、平等參與和個人責任來激發小組成員間的積極互動。 提供認知的鷹架(發問、回饋、示範、提示等)支持小組合作。 小組討論的要領 (Baloche, 1997; Jacobs, Power, Inn, 2002) 分辨與確認問題的本質。 能與小組成員分享自己的資訊、想法和發現。 能與過去的相關經驗或知識相連結。 能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 對文獻內容及其矛盾的論點提出批評或質疑。 小組討論的要領 (Baloche, 1997; Jacobs, Power, Inn, 2002) 藉由提問來釐清疑點、促進了解並刺激討論。 對組員的意見提供具有建設性的批評。 提出整體的解釋或概要來統整各種不同的想法。 能尊重小組成員的發言權。 能虛心接受其他組員的批評。 各種評量工具的使用 (Delisle, 1997; Torp Sage, 2002) 兼重學習的過程與結果。 教學與評量相互結合。 強調真實性與嵌入式(embedded) 的評量。 多元評量 1.成就評量 (認知、技能、情意) 。 2.學生的自評與互評。 3.評分表 (rubric) 的使用。 綜合討論 感謝大家的熱情參與! * * *

文档评论(0)

gshshx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