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6卷第6期672—677页 山 地 学 报 Vo1.26,No.6pp672—677
2008年 11月 JOURNALOFMOUNTAIN SCIENCE Nov.,2008
文章编号 :1008—2786一(2008)6—672—06
古水耕人为土诊断层的特征与形成过程
以广汉三星堆遗址水耕人为土为例
何毓蓉,徐祥明,吴晓军,王艳强,贺秀斌
(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2.四川省农业厅土肥生态处,四川成都610041)
摘 要:选定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典型古水耕人为土,研究剖面的诊断层特性与形成过程,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
果:形成时期长、发育程度高的古水耕人为土,在土壤剖面形态和特性上,表现出明显的层次分化。同时水耕表层
结构发育,犁底层适度紧实和有一定结构发育;水耕氧化还原层表现出物质的水耕淋淀及其转化特征等。深化了
水耕人为土诊断层及其形成过程的认识。对高肥力水耕人为土的培育,以及在水耕人为土系统分类研究上取得进
展,都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古水耕人为土;剖面特征;诊断层特性;形成过程 ;三星堆遗址
中图分类号:S155.42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是世界上栽培水稻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
一 , 据在长江中下游考古发现证明我国是水稻栽培 l 研究样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的发源地 ¨ 。我国也是最早开展水稻土研究的国
家 J。随着我国上千年历史的古文化遗址和古稻 1.1 研究样区自然环境概况
田的不断被发现,近年在古水稻土发生、特性、微生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中西部,104。10
物和肥力等研究上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新进展 ’。。 ~ 104。12E、31。03 ~31。05N,海拔 455~515m。
在土壤系统分类研究中,水耕人为土的诊断层和系 该地有沱江水系的2条支流,北为鸭子河,南为马牧
统分类也是我国具有特色的研究领域 ¨t8J。我国作 河,水源丰富。同时土层深厚肥沃。其发育的土壤
为有悠久农耕历史的国家,多处古稻 田遗址的发现, 母质,在拔河高度 5—8111的 Ⅱ级阶地,据 C测
为我们从千年时间尺度上,深入开展水耕人为土形 定 9J,为距今2.5~5Oka前形成的第四系晚更新统
成及系统分类研究领域,提供 了得天独厚的研究对 黄色广汉粘土 ;在拔河高度3—6111的I级阶地,
象和材料 。 为距今 2.5—6.7ka形成的第四系全新统灰黄色沉
四JlJ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有 4000多年历史 , 积物;在近河地区的河漫滩地为近代河流灰色或灰
在其周边应有古稻田分布,目前对该地古水耕人为 棕色冲积物 。该区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
土还未开展研究。本文选取三星堆遗址附近的典型 17.8oC,年降水量890.8mm(集 中于7~9月),年
古水耕人为土剖面,从土壤形成,剖面形态,特别是 平均相对湿度82%,年均无霜期281d。可见当地
诊断层特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水耕人为 的自然地理条件非常适宜于水耕农业。所 以该地区
土系统分类研究取得新进展有所贡献。 的水耕人为土面积 占区内总耕地面积的比例高达
收稿 日期(Receiveddate):2008~07—04。
基金项目(Foundationitem):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 目(KZCX2-YW-409)。[Thisworkw鹕lsupportedbyKnowledgeInnovationPro.
gramofCAS(KZCX2一YW-409).]
作者简介(Biography):何毓蓉,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壤地理和土壤微形态研究。[HeYurong,male,bominChengdu,Siehu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