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0的发现过程对当前创新教育的启发.pdfVIP

C60的发现过程对当前创新教育的启发.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78 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060的发现过程对当前创新教育的启发 王越刘宇星江竹青 (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北京 100124) 摘要本文通过对C60发现过程的回顾,阐述其对当今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大学教 育中对学生实行创新教育的启发:包括如何应对研究过程中“预期”外的 结果,科学与艺术等多学科的交叉是获得创新的源泉,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 工作,如何将发现应用于技术及由此而衍生出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C60的结构;发现过程;科学与艺术;创新教育 1985年,除金刚石和石墨外的碳第三种同素异形体C60单质的发现,像一颗璀璨的新星 照亮了寂静的夜空,在科技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即一场巨大的研究C∞及其衍生物的蓬勃 热潮掀起了.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不断涌现,持续至今.C60又称巴基明斯特.富勒烯 诺贝尔化学奖. 今天我们借助于文献回顾C60的发现过程,从中得到对我们当下实施创新教育、建设创新 型国家的启发. 1研究宇宙尘埃,却意外发现060的踪迹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波谱学家克罗托教授在研究星际空间富含碳的尘埃时,发现其中有氰 基聚炔分子。克罗托很想研究该分子形成的机制,但没有相应的仪器设备.1984年克罗托赴美 参加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举行的学术会议,并到莱斯大学参观,结识了化学系主任科尔教授和 研究原子簇化学的斯莫利教授,在观看了斯莫利和他的研究生设计的激光超团簇发生器和相关 实验后,克罗托马上认识到,这正是他所渴求的仪器.于是,克罗托、科尔、斯莫利三位科学 家决定合作研究. 发现.当时,他们在实验中以石墨代替SiC2,用高功率激光使石墨中的碳原子汽化,并用氮气 流把气态碳原子送入真空室,迅速冷却后形成碳原子簇,再用质谱仪检测.他们解析质谱图后 发现,该实验产生了含不同碳原子数的原子簇,其中相当于60个碳原子,质量数为720处的 的原子簇分子.经过反复的思考和研讨,科尔教授提议,暂时搁置原来想法和其他实验,调整 研究方向,集中精力研究这个意外结果.经过优化实验条件,他们终于得到了以C60和C70为 主要成分的质谱图.后来:克罗托说:“我们发现C60的过程很意外,很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在 我们预先没有期待的情况下发现的.” 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 C∞的结构 C∞和C70长得什么样昵?这是他们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金刚石和石墨都是具有三维 结构的巨型分子,C∞和C70也应是具有不同结构的、固定碳原子数的有限分子.如何确定C60 立体结构,三位科学家却是几经周折、煞费苦心.他们首先提出了两个基本模型,一个是所谓 “扁平着陆舱模型”,另一个是“封闭球状结构”模型.两个模型都包含了创造性思维的成分, 但前者一定程度上是受了石墨中碳原子排列结构的影响.由于当时研究小组无法得到足够量 的C∞单质,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方法来确定哪种模型是正确的.他们只得运用逻辑思维和科 学推理来判断了.C∞质谱信号比其他任何碳原子簇强40倍,这表明C60具有超常的稳定性, 所以在C60的分子结构中不应有悬挂键,于是“扁平着陆舱模型”难以满足这一要求而被自然 地排除了,因此,它只能具有“封闭球状结构”. 然而,C6a球状结构在空间是怎么构建的呢?大家陷入了冥思苦想.艺术往往会带给人们 灵感,一天,克罗托忽然联想起1967年参观加拿大蒙特利尔万国博览会时所见到的美国馆, 那是个用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拼接成的穹顶式建筑,当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是由美国建 筑学家巴基明斯特.富勒设计的.由此基罗托认为.C60可能具有类似的球体结构,因为只有这 样,C∞分子才不存在悬键.于是在富勒穹窿形建筑的启发下,克罗托、斯莫利和科尔用硬纸 板拼成了由12个五边形、20个六边形组成一个中空的32面体,共有60个顶角,碳原子位于 项角上,是一个完美对称的分子.1985年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时,特意给C∞取名 为Buckminster-fuHerene,即巴基明斯特富勒烯,简称Fullerene即富勒烯. C60是不是像他们三人所推测的那样?这就需要用足量的单质来验证.1990年,德国马普 作电极,在氮气中通电,石墨电极蒸发为蒸气,冷却后得到含有5%~10%C60和C70混合物的 烟灰,此烟灰可溶于苯或甲苯中,利用重结晶或液相色谱法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