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总结规律 提高教学效率.doc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善于总结规律 提高教学效率.doc

善于总结规律 提高教学效率 南昌三中 曾珊 中考是教学的指向标,日常教学除了育人外,还要服务于考,因此,处理好教学与考的关系非常重要。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呢?我认为,加强对考试题的研究,把握出题规律,运用这些规律组织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提高学生应对考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掌握文言句式的停顿规律,做到顺畅朗读而不至于读破句呢?给学生初步的规律很有必要。所以我认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同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帮助辨认。于是我给学生进行了总结。 一、了解文言句式的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此句在文中之意是:(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朗读时应在“舌一吐”后停顿,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不能停在“而二虫”后,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已大风”;又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好停顿。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这样也能把握文言文句中的自然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恐/前后受其敌(《狼》)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例:(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4.前置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 例:(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今/南方已定(《出师表》)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例:(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则》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四、除此以外,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例:(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4)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5)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 (6)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 (7)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 (8)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五、弄清哪些地方不该停顿,对掌握文言句式的停顿规律,做到顺畅朗读而不至于读破句也很重要。一般地说,以下的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 偏正短语。 例:(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 例(1)中的“唐贤今人诗赋”是偏正短语,作动词“刻”的宾语;例(2)中的“日有”是偏正短语,作谓语。以上两例,在朗读的时候,都要连读。 2.介宾短语。 例:(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例(1)中的“于乱世”“于诸侯”是介宾短语,分别作“全”“闻达”的补语;例(2)中的“为予群从”为介宾短语,作“得”的状语。以上两例中的介宾短语,都不能拆开读。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1)在具体划分节奏的时候,注意不能划得太琐碎;(2)文言句式的停顿,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在教学中加强对考的研究,利用对考的研究指导教学,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只有把二者密切联系起来,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方向更加明确,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考才有可能取得更后

文档评论(0)

ypw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