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解答评析型赏析题.doc
全面归纳,细致分析,准确评析
——如何解答评析型赏析题
河南省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 李春和 邮编 473400
题型扫描
评析型诗歌鉴赏题,即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评析字、句的意义;二是提炼情感主旨或对其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评析是在分析概括之上的审视,允许考生有自己的看法。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做出评析的不多,但因这类试题难度较大,我们还是有必要予以重视。
提问方式一般为:①xxx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结合诗句,评析xxx字(词)或某一诗句的艺术效果。②xxx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③诗人对xxx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关于这首诗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两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④这首诗体现了xxx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解题思路一般为:
1.评析字、句的意义:①阐明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结合该字所在的诗句描述景象;分析该字烘托的意境或蕴含的感情。②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指出该诗句的作用或表达的情感和旨趣。
2.提炼情感主旨或对其评析:①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味,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感受诗歌情感基调。②抓住关键词句,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或主旨。
3.评析作者的观点态度:①表明自己的观点。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出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并阐明理由和原因。
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摹情态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第二种模式:
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旗帜鲜明表明自己的认识。
第二步: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一句一句地说。
第三步: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或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实例解析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问题: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题要点:
第一步:旗帜鲜明表明自己的认识:
第二步: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诗人的用意在于赞美画家郑防技艺的高超,而且在艺术欣赏时,欣赏者往往会进入“忘我之境”。
第三步: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批评者的意见过于拘滞、刻板,这种批评是与艺术欣赏规律相违背的。
总结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赏画中景色而产生错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美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解析: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有一石二鸟之妙,既点明画的作者,又简洁地交代了画境,选取“烟雨”、“归雁”两个典型意象,给人们展现了一幅苍茫的烟雨归雁图。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第三句中的“唤”字,给画面平添了妙趣和活泼的气韵。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的诗人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从幻境中回归现实。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前三句烘托蓄势,目的在于推出最后一句,构思颇费匠心,以意取胜,令人拍案叫绝。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柳王士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