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从问题的设计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doc
浅谈从问题的设计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新疆喀什市第十小学教师 张玉寒(2007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然而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上。要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一、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增强问题的趣味性是培养孩子数学兴趣的有利手段。在课堂上多可以以创设趣味现实生活情景等方式予以实施,尤其在低年级显得更为重要和可行。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有关10的加减法》一课时,如果仅利用教材上的点子图让学生分一分、涂一涂就显得非常枯燥,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很差,在我们的七十几人的大班额里就很难组织教学;但当我创设了有10课糖果,请你分给同桌一些,自己留一些,你可以怎么分,用○代替糖果分一分、涂一涂,学生就非常的感兴趣,分法很多,涂得也很认真,而且学得也很愉快!还可以以幸运52、智力大比拼、好戏猜猜猜、脑筋急转弯、智力陷阱等形式呈现,这样的练习课对学生来说才是有兴趣、有激情的课,对于老师来说才更为有价值。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1、问题的设计有计划、有针对性,就杜绝了满堂问满堂答、随意问随意答、一问一答。如在教学整数乘分数时没,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杯水重800克,3杯水重多少克?1/2杯呢?先引导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后学生自然就会列出整数乘分数的算式,且整数乘分数的意义就好理解了。
2、问题的设计要有迁移性。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就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计算类似的这样的分数加法后,再通过约分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如教学1/3+1/2= ? 可以先让学生复习解答1/3+1/3= ? 1/3=()/6=()/12=()/18 1/2=()/6 =()/12=()/18 等类似的铺垫性题目。
再启发学生思考:①能不能把1/3与1/2直接相加?②可以怎么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既在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上又具有可探究性,且学生能通过教师积极的引导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问题设计要分层次、有坡度,促进知识的深化。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分层次要求,设计的问题的难易程度也相应有所不同。对于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我们只要设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性的问题使其能自主解答就可以了;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强、反应较快的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我们就应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吃得饱而不会闲得无聊了。如在教学《倒数》一课的探究练习环节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后填表:(每组数至少写三个)
研 究 的 数 是 否 有 倒 数 求 倒 数 的 方 法 带分数 小数 整数 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 3/4 2/5 4/7
(2) 7/2 9/4 13/6
(3) 1/2 1/10 1/12
(4) 3 8 15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是要求全班学生都会的知识,每个学生都应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就非常有层次性,对层次较低的学生只要能求出这些数的倒数就可以了,他们并不一定能发现什么,对层次较高的学生来说,他们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而对自己获得的成功其乐无穷。这样既照顾了大班额情况下全体学生的学习,也顾及到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使他们跳一跳都能摘到桃,使每个学生都能吃得饱。也符合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领域有不同的发展。”
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探究性。
问题设计要分层次、有坡度,促进认知的深化。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手段。《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