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萧红寂寞的问诊和疗伤.pdf
广东社会科学 2014年第6期
萧红 “寂寞”的 “问诊和 “疗伤”
袁国兴
[提 要]萧红创作倾向中的 “寂寞”与她的人生境界相关。寂寞也是一种痛楚,萧红的创作就是
对 自己这种类似于 “病”的痛楚的书写。“问诊”是着眼于对萧红所患之 “病”的认识;当作者把 自
己的 “患病”感觉倾诉出来,也相当于是情感 “疗伤”。
[关键词]萧红 寂寞 问诊 疗伤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14)06—0172—08
茅盾在 《呼兰河传 ·序》中,对萧红的身世和心境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
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 “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 自己的
能力有 自信,对于 自己的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悒悒不能振
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会加倍的寂寞;这种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
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都无从 “补救”的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
不是语言可 以形容的0①
我们读萧红的作品,处处都能感受到这种 “寂寞”的痛楚。茅盾从寂寞的角度透视萧红的
创作,可谓 “善解人意”;但萧红的寂寞到底从何而来?其 “屡次幻灭”和 “生活的苦酒”有
多少成分是与她的个性和创作倾向有关的?对此茅盾并没有深究。按照茅盾的理解,萧红的
“幻灭”和 “苦闷”与她的个人生活道路选择有关 ,当 “国内文化人大批跑到香港 ,造成了香港
文化界空前的活跃”的情况下,“萧红会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②在茅盾看来,萧红太局限于
自己生活的 “小环境”了,如果她能把 自己的生活与当时香港的 “大环境”联系在一起,可能
就不至于那么寂寞。然而,在我看来,事实可能并不这样简单 ,就萧红的个性和创作倾向而论,
茅盾所谓的香港 “大环境”,在萧红看来可能倒是一个 “小环境”,她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远比
这要 “阔大”得多,虽然有时它以自身的情感样态呈现,但其意向所指却不是 “香港”一时一
地所能包容的,甚至也不是当时 “中国问题”所能包容的。萧红在一篇文艺时评中曾认为,作
172
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屠格涅夫和罗曼罗兰为代表的,他们是 “幽美的,宁静的”, “是从灵
魂而后走到本能的作家。”与此相对应还有一种作家, “他们则不同,他们暴乱、邪狂、破碎,
他们是先从本能出发——或者一切从本能出发——而后走到灵魂。”萧红钦佩和赞赏前一种类型
的作家,认为优秀作家最终都要走向 “灵魂”,④萧红 “是从灵魂而后走到本能的作家”,她的个
人生活境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她创作时的一种 “本能”,她的创作出发点是 “灵魂”,而一旦涉
及 “灵魂”,几乎所有问题都可能要超出个人生活境域。正如曹禺所说,当作家进入到某一创作
境界时, “宇宙正像一 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不幸的是,萧
红恰恰就跌落到了这 口 “宇宙”的井里,无论她怎样挣扎都难免不幻灭、不苦涩、不寂寞。
那么,萧红的 “宇宙”到底什么样?它又如何与 “寂寞”发生了关联呢?我们知道,萧红
出生在一个境域相对优越的家庭,不论是蹲在马车上的调皮,还是在后花园摘花捕蝶,⑨在那个
年代,有这种经历的儿童,都不是一般人家子弟,更不要说能到有暖气、铺着地板的摩登城市,
上 “第一女子中学”了——那里唯一出身于小康之家的孩子还会被人取笑。 《小城三月》里的
翠姨是怎样羡慕 “我”和其他一帮能在城市学堂里读书的年轻人的?她还不是为了这样一种希
冀而抑郁成病、悄然离开了人世吗?从中可以反证 “我”的生活真相到底什么样。一般人们都能
记得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寂寞到只有一个老爷爷陪伴和千篇一律的后花园值得留恋;不要忘
了,这些都是萧红成年以后的记忆性书写,也就是说它是萧红写这些作品时的 “灵魂”反映,
不是萧红幼年、少年生活的 “实况直播”。萧红是从 “灵魂”出发的作者,她的笔触时时都在超
越 “本能”,她所写的一切都与 “临场发挥”的境遇相关——如果她后来幸福,童年也会跟着沾
上一些喜气,如果后来痛苦,连带着童年也掉进了 “井里”。萧红后来生活怎样呢?与家庭决
裂、成为了无依无靠的 “哈漂一族”,④原来的洋学生、阔小姐,一下子 “变成个没有钱的孩子
了!”⑧连 “火也点不着,饭也烧不熟”,这个时候 “我”才 “向着窗子,心很酸,脚也冻得很
痛,打算哭了。”可是眼泪还无法流出来, “因为已经不是娇子,哭什么?”看到别人家的 “女
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