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设计.doc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设计 河北省冀州市徐庄乡中学 闫凤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朱元璋的身世及其攻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 2.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3.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理由: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过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设锦衣卫,大大提高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理由: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因此其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以及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策略 1.总体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阅读课文、史料,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学生讨论的素材,准备好网络资料。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提前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教师:用故事的形式简单讲述元朝末年农民的反抗斗争,朱元璋的身世及其攻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并播放《凤阳花鼓》歌曲,学生欣赏歌曲,并回答问题:歌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谁?他建立了什么朝代? 学生:看课文引言故事,回答:朱元璋,明朝。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明太祖加强君权”这一内容。 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师:展示朱元璋人物图片,联系刚才的故事,指导学生看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明太祖叫什么?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建立什么朝代? 学生:朱元璋,1368年以应天为都城,后改为南京,建立明朝。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师: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联系前后知识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二段三段内容,细品小字部分后,联系钱宰和尚书吴琳的小故事,提出问题:朱元璋建立了一个新的封建王朝,他会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其统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即:“两废三设”。 教师进一步探究引导:“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图中人物是明朝的殿阁大学士,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他们参与决策,导致了什么制度的形成? 学生:以备顾问,内阁制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四自然段,介绍八股文,设问: 你怎样看八股取士?并出示顾炎武的观点。动脑筋:“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好办法。”“不对。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 想一想:哪一种说法对呢,为什么? 学生答后教师总结提示:双方各有道理。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但是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也确有束缚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儒生们把考试做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道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更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 【设计意图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