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水稻主要病虫发生情况与防治意见.doc

当前水稻主要病虫发生情况与防治意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前水稻主要病虫发生情况与防治意见.doc

当前水稻主要病虫发生情况与防治意见 今年是强厄尔尼诺年,我地梅雨期雨量总体偏多,且强对流天气影响明显,极有利于水稻“两迁”害虫迁入为害。稻飞虱迁入早,早于大发生的2006年,南方虫源地虫量大,有的虫源地虫量是去年同期的9倍,并有田块已出现“穿顶”。加之受去年暖冬的影响,其它病虫害也有多发重发的趋势。 一、发生情况 1、稻飞虱:从田间调查情况看,稻飞虱百蔸虫量为120头左右,预计第四(3)代为中等偏重发生(4级),低龄若虫盛期为7月上、中旬。 2、稻纵卷叶螟:从田间系统调查情况看,我地蛾量激增期为6月25日。预计第四(2)代为中等偏重(4级)发生,局部大发生(5级),卵孵盛期为7月上旬。 3、二化螟:由于种植方式和播种期的差异较大,生育期各异,田间残虫量差异明显。预计第二代二化螟为大发生(5级),卵孵盛期为7月7日至7月23日。 4、三化螟:近年三化螟的发生持续偏轻,残虫量少。预计第二代三化螟为轻发生(1级),卵孵盛期为7月中旬。 5、纹枯病:早中稻纹枯病发生较重,病蔸率已超过10%,预计中稻纹枯病为大发生(5级)。 6、稻瘟病:中稻稻瘟病已经见病,特别是易感病品种发生较重,部分田块病叶率在20%以上。预计中稻一般田块为中等偏重发生(4级),易感病品种为大发生(5级)。 7、茎基腐病 部分长期淹水田块中等偏重发生(4级),局部有大发生的风险。 二、防治意见 1、防治对象:近期以防治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易感病品种的稻瘟病为主,兼治稻纵卷叶螟、三化螟、一般田块的稻瘟病。 2、防治时间:一般田间可在7月6日至9日打第一次药,7月15日至7月20日打第二次药。 3、防治药剂: ①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可选用毒死蜱和氯虫苯甲酰胺等。 ②防治稻飞虱可选用吡蚜酮或噻嗪酮等。 ③防治纹枯病可选用井冈霉素或氟环唑等。 ④防治稻瘟病可选用咪鲜胺或稻瘟灵或三环唑等。 ⑤防治茎基腐病可选用噻唑锌等。 4、防治注意事项:一要注意水量要打足;二要注意防治病虫不同药剂不能随意混配;三要注意农药的登记对象。在水稻上使用的农药应在登记作物中含有水稻。 夏季渔业生产加强“四要”管理 夏季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既是鱼类的快速生长时期,也是病害的高发阶段。为确保渔业生产的健康、安全、平稳运行,必须加强科学管理。为帮助广大养殖户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将可能因疾病等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确保水产养殖顺利度过夏季关键期,夏季渔业生产管理要加强“四要”管理: 一是加强水质调控。夏季因气温高、投饲量大、鱼体排泄多等原因,水质易污染,应每7—10天加注新水或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0—15cm,一般将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cm左右,水色呈黄绿色或油青色为好,使水质始终保持肥、活、嫩、爽状态。 二是抓好投喂。鱼类进入生长旺季,应加强投饲,投喂要坚持“ 四定”原则,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饲料要新鲜,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投喂量根据天气、水质、鱼的活动等情况灵活掌握。 三是要做好鱼病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夏季温度高,是鱼病的高发季节,主要易暴发及流行的疾病有水霉病、腐皮病、烂鳃病、肠炎病、出血病、锚头鳋病等。每半月用生石灰15-20kg化浆全池泼洒,并定期对食物工具消毒。如出现死鱼应及时捞取,正确诊断治疗,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鱼用药物标准对症下药。 四是加强日常管理,坚持夜间巡塘。夏季天气多变,出现雷阵雨和闷热天时,要多注意观察鱼类的吃食情况和缺氧浮头,如发现鱼类在夜间至黎明前浮头或有异常反应,时间愈早,缺氧愈严重,应及时抛洒化学增氧剂(需提前储备)、开启增氧机或注入新水,防止泛塘事件发生。今年夏季可能雨水偏多,会造成水位自然升高,应提前做好防逃措施,经常检查、疏通进排水口拦网及防逃设施等。 玉米秸秆还田需掌握的“五环节”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由于部分农民对这一技术掌握不够全面,耕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产生负效应,具体表现在部分秸秆还田后的麦田出现出苗率低、苗黄、苗弱,甚至死苗现象,因此玉米秸秆还田应掌握以下五个关键环节: 1、秸秆细碎:把秸秆趁鲜铡成不超过10厘米长的短节,或采用机械粉碎法,以免秸秆过长土压不实,影响作物出苗与生长。 2、补施氮肥:土壤微生物在分解作物秸秆时,需要一定的氮素,出现与作物幼苗争夺土壤中速效氮素的现象。所以,需亩增施尿素5-10公斤或碳铵15-30公斤这样,可以避免苗期缺氮发黄。 3、足墒还田:秸秆还田后,由于秸秆本身吸水和微生物分解吸水,会降低土壤含水量,因此,要及时浇水,以利秸秆与土壤紧密接触,防止架空。 4、数量适宜:还田秸秆每亩施用300~400公斤为宜(一般1亩秸秆还2亩),还田量大,反而会影响作物根系生长。 5、加深耕

文档评论(0)

ltc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