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西山板内造山的基本特点
——以髫髻山向斜为例
高 德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对板内造山带的研究是目前地质界的前缘课题。燕山地区北距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
500km“1,在中生代是一个典型的
的燕山期缝合带达800~1000km,东距日本海的西海岸约1
板内构造环境。髫髻山向斜位于北京西山腹地,是一十分重要的构造单元。其成生、发展是
北京西山中生代板内造山运动的一个缩影。本文以区调实际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其研究试图
探讨北京西山中生代板内造山运动的基本特点。
1区域地质概况
髫髻山向斜位于北侧青白口穹隆、南恻五峰尖半穹隆以北的拉半山明朝鞍箱状背斜之
间。西起老龙窝、中经髫髻山(海拔l524m)、清水尖(海拔1527m)至妙峰山。其总体呈NE至
…S’形。“。
向斜两翼出露地层自寒武系至侏罗系,核部地层在曹家铺姒西主要为中侏罗系九龙山组、
曹家铺以东为上侏罗统髫髻山组。
2髫髻山向斜形成前的构造基础
髫髻山向斜形成前的构造基础为印支运动。印支运动的时限为早中三叠世双泉组与晚三
叠世青自El之间,二者呈微角度不整合。印支运动使青白N组以下的地层发生褶皱变形及岩
浆在垂向上的热隆,形成东西向箱状褶皱系及岩浆穹隆。明朝鞍箱状背斜、五峰尖穹隆及青
白口穹隆即为该次运动所形成的构造形迹。
青白口组上部的南大岭组玄武岩底界面即反映该组火山岩的沉降中心及由印支运动所控
制的现在髫髻山向斜展布区底部基础构造的形态。南大岭组玄武岩为高密度(2.86×10-3kgl
m3)、中磁性(K900×1
o“4nSI)层。通过对重磁资料的综合处理,编制了髫髻山向斜中段南
大岭组底界面的等界面图,其中心部位即梨树台北一清水尖及其以东的轴向近东西向坳陷.最
大埋深在清水尖及其以东地区,达水准面以下1.5km(图1)。
3髫髻山下伏向斜
髫髻山下伏向斜总体走向N60。~70。E。两翼伴生有与主向斜同方向的次级褶皱与走向断
层。横剖面形态为北西翼倾角缓.南东翼倾角陡的对称波状复式向斜(图2)。下伏向斜两翼
】】0
/。5—/7.2;.魄
◇
\。梨树台/潜7
遑缪乡/。\05—一
0 i 2krn
图1 髫髫山向斜中段南失岭扭底界面陶造
次级褶皱为轴面分别倾向主向斜核部的同斜核部的同斜倒转褶皱系。根据煤田勘探资料,卷
入该套褶皱的岩层弯曲幅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最终消失于南大岭组(J。n)的顶界面上,在
该面上具有连续的韧性劈理带、糜棱岩带与构造透境体等小构造表象。擦痕线理(N3lo。~330。
W,[5
0’~20。)所指示的方向为J:层面由北西向南东方向运动。对向斜南岩石有限应变测量的
结果表明,从南大岭组顶界面上、下两侧地层至顶界面,最大压应变(£.)呈递增趋势(由0.1增
至0·2)。最大压应变方向垂直于顶界面的走向。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北西翼与南东翼次级褶
皱正常翼的上层面及与之伴生的逆冲断层上盘的运动方向,均具有相对J:主向斜轴面呈背冲
式运动的特点,即北西翼由SE—NW,南东翼由NWoSE方向运动。事实说明,髫髻山F伏
向斜的形成机制是在NNW—SSE方向近水平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为一底部具滑脱面
(J,rl顶面)的纵弯褶皱。仅就具底部滑脱面这一点来说,其构造类似于侏罗山式褶皱。
4髫髻山上叠向斜
下伏向斜形成以后.地壳应力由原来NWSE向的压缩转为同方向的拉张状态,导致了
髫髻山组(J。t)以安lI』岩为主的火山间歇喷溢与爆发.并在下伏向斜的基础上形成厂巨厚层火
在侏罗世末期(东岭台组中酸性火山岩喷发之前),在NW
SE向挤压力的作用下,使J。t火
山岩发生褶皱,形成髫髻山上叠向斜。上叠向斜横剖面形态呈北西翼缓(倾角100~20。)、南东
翼陡(倾角50。~60。)不对称的箕形(图2(2))。
在上叠向斜形成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培优辅差计划.pdf VIP
-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 001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 第一章.pptx VIP
- 《声学基础》课件 .ppt VIP
-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陆行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数学试卷含详解.docx VIP
- 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培训资料全.pptx VIP
-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 010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 第十章.pptx VIP
- 2024版新教材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清单(教师版).pdf VIP
- 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 数学试题.docx VIP
-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6版)Windows11+WPS Office》全套教学课件.pptx
-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 013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 第十三章.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