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藩的~儒林正史
——传记文学视野下的《汉学师承记》
李萌昀
摘要:《国朝汉学师承记》是了解清代学术史的必读书,但却被公认为具有“门户之见”。但是,这
一批评得以成立的前提是江藩的写作定位是一部客观、全面的清代学术史。实际上,由于江藩本人
终身不第、时乖运蹇,,因此在学术史之中融入了对汉学家群体之命运的书写与反思,使《汉学师承
记》兼有了传记文学的属性。江藩不自觉地将学术与学人置于一个关系语境当中:学术作为隐藏在
学人人生轨迹背后的神秘力量,不但塑造着学人的一生,而且塑造着学人对生活的反思。
关键词:江藩 《汉学师承记》 学术史传记文学
《国朝汉学师承记》,江藩纂,嘉庆二十三年(1818)初刻于广州,是了解清代学
术史的必读书,然而历来不乏批评者。“门户之见’’被公认为该书最大的缺点。不过,
由于所持立场不同,批评者对“门户”的界定亦有区别:方东树所谓的“门户是汉宋
门户,故而批评江藩“挟以门户私见(《汉学商兑》),宗汉学而诋宋学;谢章铤则强调
江藩的“偏见私情,其在著录人物时,会优先考虑和他有“交游声气之情”的学者(《书
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后》);支伟成持经学史家眼光,认为是书“坚守壁垒,摈绝
今文,是未免失之隘矣”(《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凡例》)。“门户”,其实就是主观性。批
评者认为,江藩在撰述时的主观色彩过于强烈,以致《汉学师承记》未能成为一部客观
的、全面的清代学术史。
欲应对以上批评,首先需要确定《汉学师承记》的文体属性。也就是说,江藩是否
在自觉地撰述一部严格的学术史?不妨从阮元和汪喜孙为此书撰写的序跋谈起。阮《序》
认为,此书的目的在于明“汉世儒林家法之承授,国朝学者经学之渊源”;而汪《跋》
在“汇论经生授受之怕”之外,还强调了江藩“通知作者之意。综合二人看法,《汉学
师承记》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综述清代汉学家各自的学术观点,二是展示他们之间的
师法传承。由此看来,《汉学师承记》似乎的确如周予同所说,“是学术史的性质”(《清
朝汉学师承记·序言》),那么自然不应该具有过多的主观色彩。
然而,江藩的《自序》却让我们对这一判断产生怀疑。《白序》的主体部分与阮《序》、
汪《跋》对此书的定位并无出入:首先追溯三代以来的学术变迁,然后详述汉学在清代
的昌明,最后明示编纂体例与目的:“暇日诠次本朝诸儒为汉学者,成《汉学师承记》
一编,以各国史之采择。’’“各国史之采择”,明显是一部严格的学术史的定位。问题在
于,紧接此句之后,江藩却添加了一段“多余”的感慨:
嗟乎!三代之时,弼谐庶绩,必举德于鸿儒;魏晋以后,左右邦家,成取才于科目。
经明行修之士,命偶时来,得策名廊庙;若数乖运舛,纵学穷书圃,思极人文,未有不委
弃草泽,终老邱园者也。甚至饥寒切体,毒螫惨肤,筮仕无门,赍恨入冥,虽千载以下,
哀其不遇,岂知当时绝无过而问之者哉!
同样是“经明行修之士’’,为什么有的便可金榜题名、“策名廊庙”,有的却屡试不中,
最终“赍恨入冥”?是否只能用“命偶”或“数乖”来解释?这段话的危险性在于,作
为学术史家,其关注点应该限定于学术本身,而江藩却流露出对学人命运的“过度”关
怀。更危险的是,此种关怀影响了江藩对《汉学师承记》体例的设定:“是记于轩冕则
略记学行,山林则兼志高风。非任情轩轾,肆志抑扬,盖悲其友麇鹿以共处,候草木以
同彤也。质言之,在述学之外,江藩还想记人。
学术史与传记文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虽然史家可以选择用传记体述学,但其
重点是传主的学术观点和师承关系,对传主经历则书其大概即可。而对于传记文学来说,
无论阐发思想或是记叙经历都只是手段,最核心的任务是捕捉并呈现传主独特的精神与
性情。江藩的问题在于,在编纂传记体学术史时,没有克制住对学人命运的关注,导致
《汉学师承记》呈现出一种文体杂糅的状况,影响了其客观性。但是,也正是这种文体
杂糅,使江藩不自觉地将学术与学人置于一个关系语境当中。通过江藩的叙述我们看到,
学术不但塑造着学人的一生,而且塑造着学人对生活的反思。
作为传记体学术史,《汉学师承记》有一个基本的行文结构:即“学述+行述”。学
述无疑是江藩的写作重点,虽然其在各传中所占比重并不均衡——在惠栋、钱大昕、江
永、戴震诸传中可能达到全文的五分之四,而在汪元亮、贾田祖、李悖、江德量诸传中
可能仅有“究心经义”或者“读书好古”等只言片语——但是,依然是全书的叙事焦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