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文化、交易治理模式和金融风险--对温州金融危机的再考察.pdfVIP

温州文化、交易治理模式和金融风险--对温州金融危机的再考察.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州文化、交易治理模式与金融风险 ——对温州金融危机的再考察 郑勇军、叶志鹏、陈宇峰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18) 内容摘要:温州金融危机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金融问题,而是“温州模式”衰落过程中的 一个必然结果,其本质上是由温州经济的人格化交易特征和关系型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所 致,宏观环境恶化、货币政策紧缩以及金融抑制等外部因素只是加剧危机爆发的催化剂。通 过对温州金融危机的再考察,本文构建了温州文化一交易治理模式一金融风险的分析框架, 认为温州金融危机内生于温州文化,人格化交易特征与关系型治理模式难以适应温州经济发 展的中后期阶段并阻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这同时也折射出“温州模式”内在的困境。最 后,温州金融综合改革须提升实施成效,改革的重心应侧重于温州经济的交易治理模式由关 系型向规则型转变,政府应充当提供“制度公共物品”的主导者,推动“温州模式”的成功 转型。 关键词:温州金融危机温州文化温州模式关系型治理人格化交易 作者简介: 郑勇军(1965一),浙江武义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 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商贸流通等;叶志鹏(1990一), 浙江衢州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与契约理论、现代商贸流通 等;陈宇峰(1978一),浙江金华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工商大学现代 商贸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与转型理论、能源经济理论与政策等。 本文得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浙江省浙商研究中心)、浙江工商 点)的经费资助。 一~温州金融危机再回顾:特征性事实的描述 2011年8月,温州爆发企业债务危机,许多企业老板因无法偿还债务而“跑路”甚至跳楼①, 债务风险还透过企业问的联保互保机制引发了“多米诺纸牌效应”,企业、银行、民间借贷者、政 府都卷入了这场引发全国关注的温州金融危机。为此,中央迅速采取一系列措施②来稳定局面,并 于2012年3月正式批准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新的改革方案在事实上认可了民间金融活 动的现实需求,并试图通过政府推动的金融创新,来缓解金融制度与经济转型的错配问题。(巴曙 松,叶聃,2012)。然而,改革方案实施一年多来的成效并不明显,尤其是2013年5月份以来出现的 前“温州一日9个老板失踪,千亿民间借贷面临崩盘”,羊城晚报,2011年09月24日。 9 温州地方金融改革“1+8”全套方案推出,2011年11月,温州正式申报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2012年3月初,消息 称综合改革试验区部委会签完毕,2012年3月28日,国家决定设温卅l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一系列企业破产清算与担保风波①,极有可能再次引发第二轮金融危机。对此,我们不仅要反思温 州金融改革实施的成效,更为重要的是对其背后的分析框架进行考察,并从中梳理出一条清晰、有 效的改革路线图,这对于温州金融改革乃至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对温州金融危机成因的不同解释往往根植于对事实材料的关注角度不同。 因此,把握温州金融危机实质的关键,是对温州金融危机前后的特征性事实进行整理和描述。我们 利用所提取的几条特征性事实,分别从导火索、过程、性质以及后续影响等角度,对温州金融危机 理论的不同解释框架进行比较和验证。 首先,从温州金融危机的诱因来看,搿组--,攒祜蔼握鸟蕴鳓5绔扮再踌最企出资金缮镄煤韵学 多七:毳据媒体报道,截至2012年8月,温州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普遍下跌35%以上,部分高端楼盘 跌幅达50%左右②。搿纭=,企焰鼬癸罐男猖苓拔丝镯喔劲麟比毳统计资料显示,温州的银 行贷款与GDP之比远远高于全国水平,说明正规金融服务并不匮乏。(张雪春等,2013) 第二,从温州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来看,搿拄三,孟灞赡砌翰璃嘲四胸缁赞翱肇翅蘧攀男宣皴 励l酞2010年6月之后,企业间的借贷利率从15%左右迅速升至43%,显示当时过桥资金的极度 短缺。(张雪春等,2013)稆獬,腐镅廓滔旎被贷簌荦泼毽默,反j睨出^绉绝彩咬霭觊在 危机爆发前,温州企业保持着优秀的信用记录。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为例,温州长期低 于全国平均水平,20lO年前者和后者的数值分别为0.44

文档评论(0)

baihualong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