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梦瑶瘟疫治疗的特色.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何梦瑶瘟疫治疗的特色 张丽君李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00700 【摘要1本文营在通过介绍岭南名医何梦瑶治疗瘟疫病的特色。结台目前中医药在冶疗 瘟疫方面的原则方法,探讨何氏在瘟疫病的诊断、治疗方面的见解,以期对当今应对流行病、 重大传染病有所指导和帮助。何氏对于瘟疫病的建树主要如下:①明确了瘟疫概念及内涵. 井指出了伤寒与瘟疫的区别。②根据汗、斑、苔、脉的变化来诊治瘟疫病。@治疗瘟疫以逐 邪为主.并运用舌苔的变化来指导辨证用药.丰富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固因时制直应对瘟疫。 对于瘟疫的突发性、传播迅速的特点,何氏有“备用诸方”.针对不同类型的瘟疫病、不问 年份发生的瘟疫均有相应的应急处方。 【关键词】何梦瑶:瘟疫病 1何梦瑶生平简介 何梦瑶(1692—1764),宇报2.号西池.晚年自号 研农.南海云津堡(今南海县西樵睡崇北乡下坊村)人,38 岁中进士.历任县官、州官。任职期间常为人治病.离职 归乡而悬壶自给.抱济世利民r上心.并热心于医学教育, 深为人们称颂。何氏医学宗王肯堂.《医碥》为其代表作. 以临证医学为主,对岭南医学的发展有长足贡献。。另有 《伤寒论近言》、《人子须知》、《二科辑要》、《针灸吹云集》 等医学著作传世。 2何梦瑶瘟疫诊治的特色 现代医学认为瘟痤是由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 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 好引起的。祖国医学对瘟疫早就有所认识.‘周札·天官· 冢宰》:“痰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痈疾。”《吕 氏春秋·季昔纪》:“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医碥·卷二》“瘟疫非伤寒也…此感 天地之厉气也。邪自口鼻入”,何氏在当时对瘟疫的病因及传播途径有这样的认识.反映了 医学知识的进步,同样也是难能可贵的。 2l时代背景概连 瘫正庚戍年(1730),何梦瑶科试联捷.荣登进士榜.时年38岁。官历广两义宁、…斓, 岑溪、思恩县宰,奉天辽阳州牧。据史料记载.清初南方诸省曾暴发几次大的瘟疫,如何提 高瘟疫病的诊治水平成为当时医学界的当务之急。何氏生当其时,亲自参加防治瘟疫传染病 的医疗实践,因此对瘟疫的研究颇有建树。‘医碥j赵序日:“然其在思思也,疠疫流行,西 池广施方药.饮者辄起。”2《中国医学大辞典》载:“其在思思.病痤流行,广施方鲥,饮 者辄起。制府下其方于郡邑,存活甚众。”3 2.2对瘟疫与伤寒的认识 发热是传染病主要特点,何梦瑶在广西思思县有亲自参加防治瘟疫传染病的医疗实践. 2”“““”4 ;蒜:::?i:;;§;:;;裂茹”2 谢现中目医学太辞典[岫北京Ⅻ§目书镕1959 96 在广泛实践并积累丰富的治疗瘟疫经验基础上,他提出:“瘟疫非伤寒也,世医误以为伤寒 矣。伤寒感天地之常气,此感天地之厉气也。邪自口鼻入,内不客脏腑,外不客经,舍于伏 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分界,是为半表半里,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 何氏在《医碥》5中阐明了其对温疟、风温、温毒、瘟疫的理解,认为风温即春温,风 木为春气,故又名风温耳。温疟,则是温病之往来寒热如疟者,如伤寒之有少阳症也。温毒, 则是温病之甚者。瘟疫,乃天行之病气。此四者皆与冬伤于寒无涉。 对于瘟疫的发病情况,何氏认为:“病之始发,凛凛恶寒,甚则厥逆。阳热郁极而通。 则厥回而中外皆热,始而恶寒,继而发热,非若伤寒发热而兼恶寒也。瘟初起,先憎寒,后 发热,头痛身痛,脉洪而数,其脉不浮不沉,盖以邪在膜原故也。”‘ 2.3辨证论治瘟疫 何氏在疫区诊治瘟疫病的过程中,对瘟疫病的汗、斑、苔、脉的变化及临床意义都作了 详尽地描述和记载。何氏运用舌苔的变化来指导辨证用药,“苔白邪在膜原,开达以逐邪; 变黄则邪入阳明胃,宜用下法以逐邪:黑苔则邪毒内炽,胃火盛极,急下之以逐邪。”丰富 了温病学说的内容。 治疗方面何氏指出:“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而发其汗,邪不在经,汗之徒伤。又不可下, 邪不在里,下之无益。”立法主张清瘟解毒,协力逐邪,使邪气速离膜原。其治疗瘟疫以二 圣苦救丹(大黄四两,皂角二两。为末水为丸,每服三钱,无根水下。弱者、老者、幼者, 量减服之。)7和普济消毒饮为主。初起力荐达原饮之功:若毒结渐开,邪气己离膜原而热不

文档评论(0)

cxmckat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