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粒源徐成焕的茶文化
李贞秀木
I.序论
韩国茶史和最初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三国史记》。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兴德王
三年即公元828年大廉自唐引入了茶叶种子,奉王之命将其种在了智异山山脚下。《三国史
记》又记载道,善德女王时期已经有茶了,只是在兴德王时期更为盛行。从这一时期发展
起来的韩国茶文化到了高丽时代迎来了黄金期。
特别是茶文化和佛教相融合之后,两者相辅相成,跨越了阶级和身份的阻碍,成为了所有
高丽人都喜爱的大众文化。
但是到了朝鲜时代,茶不仅远离了百姓们的生活,甚至连上流社会也很少接触茶。与
高丽时代不同,朝鲜时期的茶已经不是人们日常饮用的饮品了。
这一时期只有佛教的茶维系着其命脉。逐渐衰落的茶文化到了朝鲜后期,随着茶山、秋史
、草衣等人物的出现迎来了短暂的振兴期。随着朝鲜的衰亡、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再到
解放和韩国战争爆发,茶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曾远离大众的茶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这一时期从晋州一带开始出现了各种茶协会,到了七十年代后期出现了太平洋这样的绿茶
大企业。太平洋进军绿茶行业,不仅为茶农带来了一线生机,更为茶走向大众化作出了贡
献。在全国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创立起来的茶协会,以及他们培养起来的专业人士都积极
投入到了复原韩国茶史和茶文化的工作当中。太平洋作为业界巨头,不仅实现了茶叶的产
业化和大众化,也为加快茶叶大众化的步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当然,光凭太平洋并不能
普及茶文化,产业资本注资不可能一夜之间使茶走入大街小巷。太平洋之所以能够成功,
取决于他的领军人物,即粒源徐成焕(1924’2003)对茶的热爱和奉献。
试论桩源徐成焕的茶文化78
桩源对茶的产业化和大众化作出的贡献以及他对茶的热爱和奉献,在茶文化界已经是
公认的事实。但在茶学界针对他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桩源对茶的产业化和大众化作出的贡
献在学界没有得到公证的评价。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太平洋企业的
负责人桩源徐成焕身上,而不是太平洋企业本身。他作为太平洋企业的灵魂人物在与茶有
关的所有项目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将桩源作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茶产业的发展背
景、过程以及成果。希望通过本文,将桩源对韩国茶产业的发展和普及茶文化作出的贡献
作出公证的评判,并详细整理出他的功绩。
为了实现这一研究目的,本文将简单回顾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以后韩国茶产业的发展过
程和普及程度,阐述桩源徐成焕进军这一行业的背景及经过,并分析桩源对茶的产业化和
大众化进程作出的贡献及影响。
Ⅱ.桩源徐成焕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经过
1.桩源的茶产业现状
1)20世纪80年代以前韩国的茶产业现状及桩源进军茶行业
日本帝国主义时期被认为是韩国茶文化衰退最严重的时期,但即使在这一阶段韩国的
茶文化也并未完全消失。当时,作为先驱者之一的湖岩文一平从1936年12月开始到第二年
的一月,在《朝鲜日报》连载了20期茶故事。文中文一平将韩国茶文化衰退的原因归结
为两点。一是因官僚的横征暴敛使平民百姓放弃栽种茶叶,二是不够重视茶产业。文一平
对邻国中国和日本的茶产业现状都非常了解,他的论点是继李德履(1782’?)在《东茶记》
中提倡茶贸易论之后再次提及茶产业复兴问题的第一人。然而,日本帝国主义时期在韩国
实现茶产业化的却是日本人。生于日本鸟取县的大崎在无等山山脚下开垦了一座无等茶园
,这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个企业型茶园,后来经毅齐许百辣(189l’1977)之手又重新开园。
除此之外,日本人在井邑、宝城、济州等地都开垦了茶园,1940年由(株)阴西公司开垦
的宝城茶园于1957年更名为大韩茶业,自1962年起生产红茶。
当时的茶文化仍然被日本人主导。自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人开始在女子学校开设日
式茶道课,诸同存和家入一雄于1940年出版了介绍韩国茶史和制茶方法、分布现状等问题
的《朝鲜的茶与禅》一书。
解放后随着美军进驻韩半岛,咖啡开始盛行。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茶屋
销售的饮品主要是咖啡和红茶,咖啡盛行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与产业化道路渐行渐远
的茶行业又重回产业化道路的时期是在1961年左右。当时任农林部长官的张静顺主导了这
一项目。当时的政府积极推广农渔村特化项目,生于全罗道的张静顺投入了大笔资金在全罗
试论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