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基于人才流动的企业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的研究.pdfVIP

基于人才流动的企业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的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 基于人才流动的企业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研究 杨湘浩,刘云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100081) 摘要:本文考察企业存在人才流动情况下的隐性知识的传播规律,建立了基于人才流动的隐 性知识传播的传染病模型,并对常见的两种情况进行模型求解。研究发现,管理层可以通过 适当调节某些变量值,达到促进或抑制隐性知识在企业中传播。最后对员工轮岗机制促进隐 性知识在企业中传播进行模型解释。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传播、传染病模型 A Model Study on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an Enterprise based on Talents Flow YANG Xiang-hao, LIU Yu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81)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law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built an epidemic model of tacit knowledge spread based on the talents flow, solved the model in two common situations. It has been discovered that managers can stimulate or suppress the spread of tacit knowledge in enterprises via proper adjustment of some variable value. At the last, this paper used the model to explain the position-changing system can promote the spread of tacit knowledge in enterprises. Keywords: tacit knowledge; knowledge transfer; epidemic model 1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企业 通过加快知识传播,实现知识共享,可以有效地提高核心竞争力,保持长期竞争 优势。波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个体 中的,私人的且具有情境依赖的知识,它依赖于经验、直觉和洞察力。由于隐性知 识依附在企业中的员工、技术和工具所形成的特定情境之中,使得企业能够有效 地抵制竞争对手的战略复制,所以,隐形知识是企业形成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隐性知识依附其拥有者,不可编码,具有难以被表达,与其拥有者不可分离的特 点,属于复杂性很高的知识。组织沟通领域研究表明,知识的复杂程度与沟通渠 道选择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越是复杂性的、具有情景依赖性的知识越倾向于选 [1] 择面对面的互动沟通 。因此,隐性知识的传播主要通过人际互动、实践经验和 面对面互动沟通等方式实现,可以说隐性知识的传播是一种接触性传播。 1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资助。 作者简介:杨湘浩 (1971-),男,安徽舒城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 术创新管理。Email: liuyun@bit.edu.cn 1 国内学者朱少英等通过建立微分方程模型,探讨了组织内隐性知识传播高峰 [2] 期及其影响因素 。耿凯平等对组织中员工传播能力分进行分层,分析了复杂组 [3] 织内隐性知识传播的特点及其主要衡量指标 。但是,两者都没有考虑企业间人 才流动对企业隐性知识传播的影响,有些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