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世纪初中国文学改良派
之承传鼎新策略。
范伯群“
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进程中,存
在着两大派系:“继承改良派”和“借鉴革新派”。他们各自发挥
其历史作用,各有“自我套路”地推进文学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前
行。这是文学本体中客观存在的一体两翼的互动互补,构成了
“古今演变”中的历史性景观。
*本文是我近三年来所写的系列论文中的一篇。既然是系列之一,
那么在之前已作论证的(正确与否,则当别论),本文如有涉及,只略提其
结论,不再重复阐释。这一系列中的其它论文是:《在19世纪20世纪之
交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界碑》(《复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论
“都市乡土小说”——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对“文学大家庭”的重大贡献》
(《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通俗文学的现代化与现代文化市场的创
建》(《南师大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互补
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1期),《“两个翅膀论”不过是
重提文学史上的一个常识——答袁良骏先生的公开信》(《文艺争鸣》2003
年第3期),《我心目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框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
版]》2004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8期),《中国现代文学之雅俗互
动》(“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载《江苏大
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
**原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研
究员。
20世纪初中国文学改良派之承传鼎新策略373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词典”里,将“改良”这个词贬得太低
了。辛亥革命的成功,“革命”这个词汇风头正健;而因改良派一
度想消解革命,所以“改良”这个词汇就似乎成了妥协甚至是反
革命的代名词。可是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他们对“改良”这个
词汇,大概不会像中国某些人眼中那样犯忌。在若干情况下,
“改”的目的是为了“良”,不失为是一种前进的方式。它与激进
的“革”是为了要对方的“命”的方式相应地存在。在不同的时
代,对不同的对象是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获得相应的前进效果
的。在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大业,也是在既定的社会制度的前
提下,进行必要的改良;而绝不是推翻了重新来过。在文学史上
有一批作家去继承弘扬民族的文学传统,在时代的变迁中探索
革故鼎新之路,是一件好事。它决不是“古今演变”中的“逆流”
与“负数”。
对文学“古今演变”的考察,应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第一
层面实际上是社会整体的现代化进程对文学“古今演变”的制约
问题:如当前时代使命的风向、潮汐,世界大势的催逼、疏缓;现
代文化市场的创建、开拓,商品意识介入、走强;传播媒介工具的
升级、换代,服务对象的扩展与移位……这些都是我们所要研究
的文学“古今演变”的物质基础。第二个层面才是民族性和大环
境制动下的文学观的演变,言文载体的递进,体裁风格的承传与
革新……等等上层建筑的变异问题。
就“古今演变”的纵向对接而言,也可分“远控遥从”和“瞬间
裂变”两种不同视角去进行研究。前者是指古代的某一作家或
流派的精魂在现代作家的血脉中流淌,在承传与嫁接中产生了
新的基质等等,属演变的“影响研究”;后者是指近现代过渡的
“历史的短暂瞬间”中,产生复杂而猛烈的冲击,产生强对流漩
涡,以致时序蜕变,甚至换了人间,属演变的“史实研究”。
374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二编
本文侧重研究“继承改良派”在文学现代化的道路上,特别
是对他们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刊物的剖析——透过报刊这一“集
团性”的“磁场”,观察继承改良派在过渡时期的应对策略与“演
变”轨迹。
迎适:打造文化市场
现代文艺刊物的蘖萌是始于图文并茂的《海上奇书》的问
世。我曾认为《海上花列传》是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祖,而且它
的传播方式也是非常有现代气息的——托《申报》代印代售,以
此进入初建的现代文化市场。但是必须指出,这一现代性的举
措是在不自觉中运行操作的。内里却饱含着落魂文人卖文的辛
酸。在当时,韩邦庆并非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文学主张才办这一
个人刊物的,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非凡的文学才能,他只是“发
明”了一种为生存而采取的“零售方式”。韩邦庆科场失意,家道
困顿,又有“烟霞癖”。据说他与某“校书”最昵,这部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