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媒体转换与文学新变
——由纸写替代简牍的过程看
当代网络文学走向
杳屏球+
●-…_-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其在中国出现的时
间不过十来年,但这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已从诸多方面对传
统文学价值体系提出了挑战,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了文
学研究者的关注,或斥之为“现代高科技带来的非文学怪胎”,
或赞它是“中国文学的新解放”。许多人在欢呼当代文学由读
纸时代将进入“读屏时代”的同时,又对网络文学的自由与放
肆感到茫然无措。其实,对于纸本文学而言,网络文学所引起
的这场震动,是文本载体的电子化与传播手段的网络化引起
的。因此,对于这一文学现象的认识,也需回到这一层面上。
在人类历史上,文本的载体形式与传播手段已有过几度变化。
迄今为止,中国文学物质载体大体上经历了竹帛、纸写、印刷
及电子这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产生都是物质技术发展的结
果,这种技术发展对于各时期的文学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各阶段的技术形式虽有不同,但发展趋势基本一致,每一种
新的形式给文学发展造成的推动效应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272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二编
如果我们将网络文学与前几个阶段相比较,可以对其发展趋
势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形成更加科学的应对策略。以下就通
过分析竹帛时代向纸写时代转变过程中的一些情况,说明传
播手段与文学发展的关系,进而对网络文学的一些特点作出
分析。
一、新旧载体的共存与重旧轻新
的载体观念
文字载体作为文化传统的载体,其每种形态的产生虽是生
产技术发展的结果,但它的兴替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的先进性,
更重要的还与人们的文化观念转变相关。纸作为一种新兴的传
播手段,曾与简册这种旧的文字载体长期共存过,简纸的替换经
历了一个较长的过渡期。
现代科技史学者根据考古实物考证出,早在西汉武帝时代
(公元前141—87)即有纸了,在西北地区还发现了王莽时代
(1—23)的绘有地图或写有文字的纸①。应劭《风俗通义》记:
“光武车驾徙都洛阳,载素、简、纸经凡二千辆。”刘秀于公元25
年入洛阳,这些纸书至少应是在王莽朝时就有了。正史正式记
载纸的事情是《后汉书·蔡伦传》,时间是公元105年。纸史研
究者多认为蔡伦不是纸的发明者,只是造纸技术的改良者,对纸
的普及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相关文献看,西汉及
东汉前期,书籍的主要形式仍是竹简。如《太平御览》卷六。六
引应劭《风俗通》:
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竹书,改易刊
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由是言之,杀青者竹,斯为明矣。
媒体转换与文学新变 273
今东观书,竹素也。②
皇家图书馆藏书也是先以竹简为稿本,再以帛书作为定本,这是
西汉末的事。前些年出土的尹湾汉简,其中俗赋《神乌赋》一卷
比较完整地保存当时书的形态,它是西汉王莽朝的民间书籍的
一个缩影。又如《后汉书·儒林传》记:“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
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
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则制为滕囊。及王允收而西
者,载七十余乘。”这些书可以拿去作车蓬与布袋,就是因为制作
这些书的材料本身就是昂贵的布帛。这也可表明东汉皇家图书
馆藏仍以帛书为主,纸书仍是不多的。
其时最重要的书籍应是儒家经籍,而这些书仍是以简册制
成的。如《后汉书》卷三九《周磐传》:
(汉安帝)建光元年……既而长叹:“岂吾齿之尽乎!若
命终之日,桐棺足以周身,外硪足以周棺,敛形悬封,濯衣幅
巾。编二尺四寸简,写《尧典》一篇,并刀笔各一,以置棺前,
云不忘圣道。”
安帝建光元年即公元121年,这也正是“蔡侯纸”流行的时期,但
周磐所用仍是“编简”以及制作简册的“刀笔”。此事足可证明,
简册之书并没有随着纸的出现而消失。
朝廷官府正式文书通用简牍,这一情况至东汉末也没改变。
如由蔡邕(132—192)《独断》所论公文格式看,当时官府仍流行
简册。又如《三国志·张既传》注引《魏略》云:“张既,世单家富,
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