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交城乐班习俗活动调查与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西交城乐班习俗活动调查与研究   摘 要:山西的乐班历史久远,在当地民众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以交城县为调查和研究对象,从传统的婚丧嫁娶民俗活动梳理乐班的活动范围;从乐班的弃业与执业及技艺传承来探讨当前的生存状况,进而把握乐班在民间民众生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乐班;技艺;传承   交城位于山西中部地区,属吕梁市管辖,紧邻太原,距太原仅50余公里。地理位置较为重要。“交邑控恒霍,带河汾。自巨寇平,而风土民物生进于古,依然唐魏之风焉。”[1]自隋开皇16年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建县历史。明清以来,曾是全国著名的皮货加工集散地,有“交皮甲天下”之美称,县城大小商号250多座,商铺林立,号称“交城商邦”,是晋商辉煌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个世纪文明的积累构成了交城浓厚的人文氛围。   关于乐班在文献难以勾稽,仅在存留于交城阳渠村永福寺的《交邑平下三十三村用乐户章程碑记》[2]中对于当时的乐班活动的规模和价钱及招待规格记载较为详细,但并没有记载乐班的班社组织活动,勾稽民间的口述史可知,在清光绪年代至建国初期,凡是婚丧嫁娶、喜庆寿诞,请的都是东社冯德玉响乐班。[3]为进一步了解交城的乐班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动,我们特对当地乐班活动进行田野调查,获得了较为详实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乐班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民俗活动的乐班   (一)交城乐班与冠婚丧祭庆贺活动   交城县与晋东南、晋北地区的乐班相比,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晋东南地区乐班除了参与贺生寿诞、红白喜事、节庆庙会等活动外,最重要的是在迎神赛社活动中装扮各色人物,在庙内主神对面的戏台上表演各种乐、舞、剧,用以祭神和娱人,这种戏在当地被称为“队戏”[4]。晋北地区也有类似是风俗,如大同、应县、朔州、五台、宁武、五寨、岢岚等地,广泛流行着的“赛戏”这种古老剧种,也属于迎神赛会中的演出。赛会中扮演诸般杂剧歌舞以酬神,而戏曲形成以后,演戏成为迎神赛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乐户就是赛戏的专业演出人员[5]。可以说,各地乐户所参与的日常民俗活动是相似的,不同的是,晋东南和晋北地区承担了“迎神赛会”这一重要活动。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交城县是没有这种活动的,但不能确定在整个山西省中部地区都不存在这种活动。   《交城县志》中就记载了打击乐、丝弦乐和吹奏乐[6] 这三种音乐类别。对照永福寺碑记内容,笔者推断,碑记中所载“吹手”演奏的应该就是笙、笛、箫、唢呐等吹奏乐器,“杂乐”应该是负责演奏打击乐器的乐户,而“鼓手”应是从打击乐中单独出来的一个重要类别,“丝弦细乐”则应是演奏胡琴、三弦、二股子、琵琶等器乐的音乐。这种打击乐与管乐的组合形式与娄烦的“鼓吹乐”类似,只是在其基础上加入了丝弦细乐,应该说是对“鼓吹乐”一种的继承和发展。   (二)交城乐班与葬礼   交城县的葬礼习俗并非由清代一直延续至今,《阳渠村志》载:“解放后曾一度取缔旧风俗、旧习惯。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推平各家坟墓。八十年代以后丧事又大操大办,粗细两班乐队,有四班以上者[7]。”   如今交城县的葬礼形式虽较清代有所变化,但也有不少旧风俗的遗留。阳渠村75岁的张进林老人是村里主办丧礼仪式的专门人员,也常到其他村子里帮忙办事,对葬礼的整个过程可谓了如指掌,从他的描述中,笔者详细了解到了在葬礼过程中乐班的参与情况。   报死安魂。“报死当天,亲人要抬纸轿前往村里的永福寺,乐班也要跟着报死的队伍一路吹打。队伍在经过有五道爷的地方会洒迷魂汤,意为‘迷上五道爷’,村民相信通过此法可以保证在逝者的灵魂经过这里时不会被拦路。到达永福寺后,报死的队伍不能走正门,而要从左面写有觉路的侧门通过,进阎王殿,点香,供上七星饼,烧纸轿、纸钱,并把所剩迷魂汤也洒在阎王殿[8]。”到此,报死仪式就算顺利完成了。   迎祭。老人说,迎祭时主家要准备一张八仙桌,儿女亲家来了就要抬出去迎接,后面跟着吹唢呐和击鼓的响工,亲家们把带来的祭礼放在八仙桌上,再由人抬回主家,响工也要跟着回去。每次有亲戚带着祭礼来都要反复这样的仪式。人们认为这样做就是让全村的百姓都能看到儿女亲家上的祭礼。   发丧。阳渠村位于交城县平川地区,发丧时间一般在中午。在发丧当天,送葬的队伍中除了灵柩、花圈以外也有吹打的队伍。“下葬的时候,要吹打一遍。围起墓子以后,也要吹打、放鞭炮[9]。”但整个丧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迎神。“下葬仪式完满结束以后,在回程的路上,响工们要吹打一路,意为‘迎神归家’[10]。”交城人认为,下葬之后逝者就可成神,与下葬之前的地位身份就不一样了。老人讲,“迎回神后,响工们还要在主家的院子里吹打一番,等主家给逝者的牌位上完香,贡献后,才能收工[11]。”至此,所有的葬礼仪式才算结束。   老人还讲到,文革前,乐班一次吹打所获的报酬在10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