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修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修复   [摘 要]生态环境的退化目前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生态环境退化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水土流失。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情况很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要积极实施生态修复,保护生态环境。本文阐述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探讨了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并从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出发,阐明进行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必要性,并对生态修复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为此方面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水土流失 生态修复的合理性 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5-0356-02   生态修复是指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的单独作用,或是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生态修复的一种类型,是指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组织和调控或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以促进植被恢复,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   水利部生态修复规划给出的定义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区,通过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植被的持续生长和演替,保护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1、增强了农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了人们对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   各地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下,大多数农牧民逐渐接受了这一新的理念,认为生态自我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是人类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参与封禁治理的积极性很高。陕北农民给“信天游”填了新歌词:“山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羊羔羔养在家门中;草棵棵赛过粮苗苗,禁牧带来好光景。”这些都是对封山禁牧、生态自我修复发自肺腑的赞誉。2000年和2003年国务院先后下发的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农村群众投工,必须严格执行村内“一事一议”投劳制度,凡是群众不愿意投劳的不得强迫。这方面云南省在“长治”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农民投资的积极性,90%以上的群众愿意投劳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为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   2、实施生态修复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1)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据调查,各地在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之后植被覆盖率迅速增加。陕西省吴旗县封禁4年,林草覆盖率提高了31个百分点。福建省永泰县封育治理后,植物种类增加了近3成,森林覆盖率由2.3%增加到43.3%。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的植被覆盖率由10%提高到40%~50%。1995年,广东省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绿化达标,植被覆盖率普遍提高30%~50%。江西省兴国县曾是一片“红色沙漠”,如今坚持实行了封禁治理,突出了预防保护措施,收到了明显效果,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达74%。过去河床以年均4~6cm的速度在淤积抬高,如今以5~7cm的速度在降低,减轻了洪水灾害,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生态修复之所以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是因为封育保护解除了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系统自我组织和调控作用增强,区域林草植被种类和数量必然增多,水土流失程度自然减轻。   (2)保土减沙效益明显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加强的时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局部地区特别是水蚀区成效是显著的。截止2001年底,全国累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1.5万km2,水土保持设施每年拦蓄泥沙能力15亿t,增加蓄水能力250亿m3,减少入黄河泥沙3亿t。与第一次遥感调查成果进行初步比较表明,不仅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而且保土减沙效益也有显著的提高。如“三北”地区的防护林面积由1113万km2(1997年)增加到3873.5万hm2后,防护受益面积可达17936万hm2,防护区提高农作物产量10%,提高牧草产量2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可降至500t/(km2?a)。   (3)蓄水保水、分洪抗旱能力增强   生态系统的蓄水保水功能是由地上植被和土壤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实验证明,在有林地区,日降雨量30mm无出水;日降雨量55~100mm,3天后才见细水流出。年降雨量1200mm时,有林地区水分损失量仅50mm,而同样环境条件的无林地区可达600mm,0.07hm2林地比无林地至少能多蓄水20m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