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汶川地震与一个人的火山
汶川地震的记录者张良,背后是映秀附近地震中严重滑坡的山体 张良的双重生活
他把车开到浦东或虹桥机场,利索地换好登山鞋和户外衣裤,背着齐肩的军用背包登上飞往成都的航班,像去完成一个神秘使命――确实很像,尤其是这个39岁的男子有着因攀岩而练就的结实身材和干练气质――出行通常发生在周五晚上,到了周一中午,一身正装的CEO把自己“空投”回上海的办公室。
在上海,他与媒体人和公司客户谈生意、谈创意。在成都西北的映秀镇,他找形形色色的人谈苦难、谈救赎。这两个角色反差巨大,不过它们的名字都叫张良。
2008年9月起,这样的移形换影平均每两周重复一次。由于总是一套固定而醒目的行装,加之去得太频繁,后来他一进入映秀,就会听到有人说一句:“呦,来啦。”
他选择了新闻人退场而废墟尚未大规模清理的时机进入映秀,他让那里的人们看到他书写历史的努力,他面对或是期许、或是感动、或是疑惑、或是漠然的神情,他偶尔也在身心俱疲时怀疑自己是不是这项使命的合适人选。
张良原本只想承担更符合身份的角色――中间人。“5?12”之后,在上海一家公关公司担任CEO的他意识到,这是每个人一生中难得遭遇的大事件之一,应该产生与之相匹配的记录文本,他试图让急于向灾区献爱心的客户相信,资助一项非虚构写作将有更长久的价值,对方没有积极回应。连明确表达这种愿望的写作者,竟也没有出现。
地震7天后的全国哀悼日,张良带着刚买的《唐山大地震亲历记》和四川公路里程图,站在上海人民广场肃穆的人群中,他已经被一种使命感攥紧了:既然没有人愿意,那就由我来完成吧。
他把两部巨作纳入他的参照系,一部是再现诺曼底登陆的《最长的一天》,一部是还原基地组织策划“9?11”内幕的《巨塔杀机》,前者采访历时10年,后者也花费了5年。对于中国的非虚构写作信徒而言,仅就工作量,那也是两座望之弥高的山峰,现在,终于有人决心攀爬――按他的预想,他要花费至少5年时间,采访 300人以上。
在上海那家创办不久的公关公司,几个合伙人及下属约略知道张良在采集汶川地震的素材,将来可能会写一部书稿。他们能说什么呢?一个日常交往中不曾表现出丁点特异志趣的管理者,突然就冒出这样的念头……朋友们大多抱着共同的疑问:关于汶川地震已经有这么多的新闻报道了,你还要写什么呢?而后来发生的一切显示,朋友们的诧异出现得太早了。
“能感觉到,那些身处灾区的人虽然无法阻挡地震,但他们拒绝命运的完全安排。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人们,这些平凡的人是如何做到的。”在一份寻求资助的项目说明中,张良这样阐述自己的动机,私人场合他会选择更自我的表达:他很想知道,当人类引以为傲的东西被一种更大的力量击败,他们会如何反应?他们会倚靠什么?地震报道浩如烟海,他却没有从中找到解答。
事实上,这个冲动对张良而言也毫无征兆。曾从《南风窗》记者一直做到副主编的他,彼时离开媒体采编已经四五年光景,与朋友联手进入公关行业也有一年了,这是媒体生涯的间歇还是进入商场的开端,他不确定,但是,非虚构写作?连这样的梦都未曾做过。
当时张良能做出的解释,就是不久前刚刚接触了基督教,在追寻信仰的过程中,自己内心的不知什么东西被拨动了。一些宗教界朋友的抉择也值得效仿――不去赶那些热闹,而是沉下心关注灾区民众更深层次的需求,张良觉得,写书无疑最适合自己。 笨功夫也是功夫
2010年7月,张良向几位合伙人提出,他的采访到了在全国各地搜寻映秀救援见证人的阶段,已经无法靠空闲时间来完成,而公司日益繁重的事务让他分身乏术,只能选择辞职。
开头描述的双重角色,确实辛苦到令人吃不消的程度,于是,奔波了几个月之后,登山鞋和采访计划都被搁置起来,它们沉寂了大半年之久,主人找到了公司业务繁多、前期采访需要消化这类借口――张良事后觉得,更深层原因可能缘于畏难情绪,堆积如山的信息多得让人沮丧。
为了退缩,连一个足以让其安心的“补偿”方式都在酝酿了,他准备发起一个叫作映秀会的公益组织。
或许,写作计划是一个逃不脱的使命,它最终要被唤醒。有一天,张良看到一篇文章,讲述卧龙管理局局长张和民在地震当天的雨夜独自跋涉,感受到了某种超自然力的召唤。他觉得被那段描述震撼了,他告诉自己应该继续向前。畏难情绪被踢到了路边。
辞职是大家始料未及的。之前一次次自费飞到四川采访,已经够理想主义了,现在,这个人居然要放弃几十万年薪及个人股权。那段时间,同为公司合伙人的李波以为张良只是为退出找了个托辞,真要写书,业余时间搞搞嘛,怎么可以耽误赚钱?
钱确实是个问题。张良也曾多次向企业、媒体集团和社会基金申请项目资金,都未能如愿,只能自己承担几十万元的预算了。不过,他不记得做出辞职决定有多艰难,按预先估算,五十多万元积蓄大体可以
文档评论(0)